“主菜”如何變“主糧”
2015-06-11 11:04:00 來源:人民日報
深加工——
淀粉加工中的高污染困局待破解,應加大科研投入,推動企業轉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受困于馬鈴薯產業深加工等方面的技術瓶頸,馬鈴薯規模種植開始出現面積縮小等問題。
“加工全粉,在淀粉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生產1噸淀粉要消耗7噸水,再加上馬鈴薯自身含的水分,每年生產15萬噸淀粉的固原市就要排出幾百萬噸廢水,這當中的COD(化學需氧量)含量超過1萬毫克/升,對河流、地下水的污染不容忽視。”業內人士坦言。近年來,經常有關于小型馬鈴薯三粉加工廠造成水質污染的報道見諸報端。為了加大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寧夏已經關停了3000多家污染嚴重的馬鈴薯“三粉”加工小作坊。
“淀粉廠關閉,在我們看來對固原市馬鈴薯產業的影響很大。”固原市國聯馬鈴薯淀粉公司總經理黃志福表示,因淀粉廠關閉,農民種植的馬鈴薯缺了銷路,2014年收購價降到了4毛5分錢,在馬鈴薯播種季節時,很多農民都在觀望。
“土豆到底還種不?”播種季節里,不斷地有種植大戶和農民來公司問。“今年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和2014年相比減少了1/3,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也將面臨很嚴峻的局面”黃志福頗為憂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馬鈴薯主糧化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陣痛,“馬鈴薯生產企業應有的資源和加工的能力不匹配,生產能力過剩,企業分布呈現出點多、面薄、量小的特點。同時,由于馬鈴薯加工企業長期以來以高污染、低附加值淀粉加工為主,對于低污染高附加值產品市場前景預期不夠,再加上科研投入不足,企業轉型升級比較困難。”
如今,在馬鈴薯主要產地固原市,正在通過整合重組淀粉加工企業,加大企業技改力度,推動企業精深加工能力的提升。目前,固原市共有淀粉加工企業27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14家。精淀粉生產能力達到15萬噸,年加工轉化馬鈴薯能力100多萬噸,馬鈴薯加工轉化度已達35%。而在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已經有興唐米業、法福來等13家企業進行研發,推出馬鈴薯主糧化產品7個、初加工產品4類120份、主糧化產品13類360份、主食化菜品20種類。
編輯:孔明
關鍵詞:馬鈴薯全粉;面薄;黑色膜;旱作節水技術;興唐
2015-06-02 15:40:00
2015-05-20 11:15:00
2015-01-28 09:58: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