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的超級稻攻關還要向每公頃17噸、18噸繼續發起沖擊
2015-06-18 09:40:00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評論員
一位耄耋之年、功成名就的科學家,為何還要如此孜孜以求,始終堅持育種科研不斷突破?我國的超級稻育種水平已經在世界上占有絕對優勢,為何還要如此努力矢志向上攀登;從畝產800公斤到900公斤到最新的1026.7公斤,試驗田中這一點點數字的變化價值究竟在于何處?
在袁隆平的“夢想”中,我們找到了答案。近年來,我國糧食連續多年增產,充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吃飯問題。但是,未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還會不斷增加,可用于農業的耕地、水資源還會減少,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核心就是要加快選育一批適宜本地特點、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于此,育種科學家們責無旁貸。以更廣闊視角來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產優質新品種,對中國“走出去”,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屆時,中國人回應世界的,不只是我們能否養活自己,而是我們有能力為更大范圍處于饑餓陰影之下的人們貢獻力量。
高產更高產,這既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對生物極限潛力的不斷追求,也是一個科學家對于家國使命的責任擔當,更是一個超級人口大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
誠然,專家產量不能等同于農民產量,但是,科研行為本身不能簡單用經濟活動來考量,高產攻關作為一項技術儲備,科學價值不可估量;科研育種必須要適應消費加工的需求,在考慮高產的同時,也要考慮市場,既要高產又要優質,但是整體對品種“高產”特性的追求始終是育種家們的第一追求。我們要以更長遠、更寬容、更具有戰略高度的發展眼光,來理解和評價科研實踐。只有把科技的水平提升了、科研的基礎夯實了,人類社會才有不斷進步發展的無限可能。
編輯:洪越
關鍵詞:袁隆平;超級稻育種;高產;高產攻關;雜交水稻之父
2015-04-27 15:52:00
2015-04-10 09:02:00
2014-11-27 09:37: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