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皖南,空氣里還殘留著暑熱。在池州市青陽縣的安徽寶鎂輕合金有限公司壓鑄車間里,一臺7000噸級的巨型壓鑄機正轟鳴作響。通紅的鎂合金溶液被注入模具,90秒后,一個長達2.3米的汽車儀表盤支架完整成型——這是目前全球尺寸最大的一體化鎂合金壓鑄件。
“比傳統鋼制件減重60%,成本降低50%。”寶鎂集團副總經理楊春林撫摸著還帶余溫的鑄件,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這個即將搭載在某新能源高端車型上的部件,標志著我國在鎂基輕量化材料應用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放眼江淮大地,這樣的創新場景正在各處上演!笆奈濉币詠,安徽制造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9%,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全省規上工業營收由2020年的3.8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5.49萬億元,位次由全國第12位提升到第6位。今年上半年,全省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汽車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
目前,全球近10%的顯示面板,全國約8%的工業機器人、10%的汽車、11%的新能源汽車、15%的家電、20%的光伏組件、30%的光伏逆變器、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產。這個曾經以傳統農業為主的中部省份,正在成為中國制造業版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
技術破壁:從“卡脖子”到“甩膀子”
在池州安芯電子的千級無塵車間里,一條嶄新的6英寸車規級芯片產線正在試產。副總經理李建利指著玻璃幕墻后的光刻機說:“這條產線投產后,我們將實現車規級TVS芯片的國產替代,打破國外企業40年的壟斷。”
數據顯示,安芯電子的功率二極管芯片產能位居全國第二,其研發的車規級芯片能耐受185度高溫,技術指標國際領先。在安徽,像這樣的技術突破正在多個領域同步上演。
太湖縣功能膜產業基地里,金張科技總經理助理吳傳耀向我們展示厚度僅0.05毫米的防藍光光學膜:“別看它薄,卻能阻斷80%有害藍光,國內市場占有率超60%。”這家從山區縣城崛起的企業,已成為三星、維信諾等國際巨頭的重要供應商。
省工信廳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從全國第7位提升至第6位,企業研發投入突破千億元大關,擁有200多家“國字號”創新平臺。人均創造工業營收由146.8萬元提升至187.2萬元,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產出效益和稅收分別增長約30%、40%。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速約為規上工業增速的2倍。
“真正的制造業升級,是讓企業從‘被迫替代’轉向‘主動引領’!笔〗洕芯吭寒a業所專家認為,安徽制造正經歷從“解決有無”到“定義好壞”的質變。
集群破局:從“單打冠軍”到“集團軍”
青陽縣寶鎂辦主任陶方友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特殊的“作戰圖”——鎂基新材料產業鏈招商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103家目標企業,其中51家已進入深度對接。
“寶鎂項目就像種下了一棵梧桐樹。”陶方友說,兩年間已有33家產業鏈企業落戶青陽,形成從原鎂冶煉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布局。今年1-6月,全縣鎂鋁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29.8%。
這種集群效應在安徽多個制造業領域顯現。在安慶,功能膜新材料產業匯聚企業超百家,形成“上游基膜—中游涂布—下游應用”的完整鏈條;在池州,半導體產業集聚企業130余家,2024年產值達276億元;在馬鞍山,以漢馬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集群,帶動500余家配套企業協同發展。
“產業集群不是企業的簡單聚集,而是創新要素的化學反應!卑矐c市工信局總經濟師張帆指出,安慶市已建立12條產業鏈“鏈長制”,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支持政策”的模式精準培育。
目前,安徽現有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個,智能語音集群、參與的長三角大飛機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24年,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營收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營收近三成,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群等5個集群達千億級規模。
生態破圈:從“產業孤島”到“雨林生態”
在星河動力池州基地,動力制造部部長邢柏強帶我們參觀正在組裝的“智神星一號”火箭發動機。“選擇池州,看中的不僅是政策優惠,更是這里的航天產業生態。”他說,公司周邊已聚集17家商業航天關聯企業,涵蓋材料、零部件、地面設備等領域。
這種產業生態的構建,正在打破傳統制造業的邊界。華孚精密科技數智自聯研究院總監盧訓印透露,企業聯合重慶大學建設的鎂基輕量化材料創新中心,已吸引6家上下游企業入駐:“我們不僅是供應商,更是共同創新者!
政策層面也在積極引導。馬鞍山推出“經心辦”企業服務品牌,創新“經采易貸”金融服務體系;池州設立4支總規模14.6億元的半導體產業基金;太湖縣建立“媽媽式”幫辦機制,為49家企業代辦審批事項140件。
“制造業競爭已從單個企業比拼轉向生態系統競爭!笔∩缈圃航洕芯繂T分析,安徽通過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創新生態,正形成吸引高端要素的“強磁場”。
“十四五”以來,安徽規上工業企業由1.8萬戶增加到近2.5萬戶,增長近四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0.85萬戶增加到2.3萬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由2818戶增加到7221戶,均增長了約2倍,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0戶、居全國第8位,“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企業生態初步形成。
從江淮腹地到長江之濱,從傳統制造到智造引領,安徽正以破竹之勢打破產業邊界、技術壁壘和地域局限。在這里,每一家創新企業都是打破常規的“破壁者”,每一個產業集群都是協同作戰的“集團軍”,整個制造業生態正如雨林般蓬勃生長。
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的大幕即將開啟,安徽制造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正如一位制造業專家所言:“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品的升級、產業的變革,更是一個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邁進的堅定步伐,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時代縮影!
當全球制造業的目光聚焦安徽,這片熱土正在用實力證明:創新不是沿海地區的專利,內陸同樣可以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安徽制造,正以硬核實力書寫新時代的工業傳奇。(記者 張賢良)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