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擦亮“王陽明在滁州”城市IP,講好陽明文化的滁州故事,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通、與時代發展相呼應,“滁山與我最多情”——滁州市第三屆陽明文化活動周系列活動于11月22日拉開帷幕。

滁州市第三屆“陽明文化活動周”開幕式現場。盧志永攝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王陽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十月至滁州任上,正德九年(1514年)農歷四月二十五日離滁。在滁期間,王陽明構筑來遠亭、始創馬政街,修官倉、倡孝義,與滁州山水和學人結下深情厚誼。此間,他在理政的同時布道講學,將滁之山水人文融入其“心學”闡發和理政實踐,使滁州成為王門游學的發端地和心學傳播的望地。
近年來,滁州市致力打造陽明文化品牌,復建南京太仆寺衙署,實施龍池街、遵陽街綜合改造,整理出版《南滁會景編》《南京太仆寺志》等典籍。同時,堅持知行合一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通過舉辦陽明文化活動周、滁州古城行走、陽明文化主題講座、知行學堂等活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逐漸讓陽明文化成為滁州重要的精神標識。
“王陽明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而在滁州為官期間,則是其‘致良知’思想學說醞釀、成熟與傳播的的重要階段。”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群從“致良知與滁州”切入,闡釋了“陽明滁州論學的二重影響”。他認為王陽明在滁州播下的“致良知”種子,通過“思想實踐”上的延伸,在泰州學派手中長成“突破名教”的參天大樹,而徐渭的藝術創作,則是心學在“藝文領域”的流衍。
此外,張宏敏、王浩遠、張祥林等專家、學者分別圍繞“陽明學與地方志”“柏子潭歷史演變考述”“南京太仆寺人的‘崇王’情結與心學傾向”等主題,從不同視角對陽明學的思想體系、歷史影響與現代價值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碰撞,就如何進一步發掘“王陽明在滁州”文化寶藏,打造陽明行跡地之重鎮,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古調新聲傳哲思,雅韻清音敬先賢。“龍潭弦歌”禮敬陽明詩文音樂會通過詩文朗誦、歌舞、情景劇等多元藝術形式,生動展現王陽明對滁州山水的眷戀之情、與滁人學子的深厚情誼,以及陽明心學的璀璨光芒。《瑯琊山下的跨世對話》《陽明先生的詩》《傳·承》《心學四句教》《呼喚良知》《我心光明》等節目引發觀眾的共鳴。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