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慶、中秋“雙節”假期臨近,各地連日來密集召開文旅活動籌備新聞發布會。一系列圍繞“迎國慶、賀中秋、慶豐收”主題的特色文旅IP集中亮相。這些文旅IP,不僅為區域內外民眾假期出行提供了多元選擇,更以創新活力迭代升級各地文旅品牌的傳播矩陣。
“文旅IP”是文化旅游產業中核心價值的濃縮載體。其本質是基于特定文化內核、具備獨特識別性與情感共鳴力,并可通過商業開發轉化為文旅產品、體驗或服務的知識產權(IP)體系。梳理各地的文旅IP不難發現,“聯動、特色、場景、體驗”是核心關鍵詞。
而今,在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跨區域文旅聯動IP正成為促進消費的重要抓手。以京津冀地區為例,三地依托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優勢,策劃推出一系列區域聯動文旅消費活動,通過整合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體驗等資源,開發“樂游京津冀”等組合產品,構建聯動消費“引力場”,讓游客在“雙節”出行中獲得更豐富多元的沉浸式體驗。四川、重慶則借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舉辦的東風,推出“跟著演出去旅行”等精品IP,將藝術節的優質資源與川渝兩地知名景區、特色古鎮串聯,形成特色旅游線路,讓廣大游客既能欣賞高水平的文藝演出,又能暢游巴蜀大地,有效拓展了服務消費的時空邊界。
國慶假期臨近,天安門廣場“祝福祖國”花壇吸引游客觀賞拍照
相較于區域級文旅IP,不少市縣的文旅IP更聚焦挖掘本地文化內核和獨特魅力,以“小而美”的文旅創新定位吸引游客。譬如,河北邯鄲成安縣“十一”期間即將舉辦的“美麗中國踏歌行”音樂節,便是縣域文旅IP創新的生動嘗試。活動不僅邀請知名音樂人登臺獻藝,更將本地的非遺文化、特色美食、鄉村風光融入活動全程,推出“音樂節+深度體驗游”套餐,能更加有效激活基層文旅資源和服務消費的“微循環”。
從觀演賞劇到游歷山河,從中秋團圓主題活動到親子游樂項目,從夜間消費場景到豐收體驗項目,“雙節”文旅IP正呈現出“多元化布局、場景化滲透”的特點。它們彼此串聯、相互賦能,形成覆蓋全年齡段、全時段的消費場景矩陣;趪鴳c中秋“喜相逢”的假期特征,部分地區將中秋賞月與非遺展演結合創新,打造“月下非遺”主題IP;有的景區推出親子研學IP,將自然教育、文化學習融入游樂體驗;不少城市圍繞夜間消費,打造“夜間市集+燈光秀+特色演出”的夜間文旅IP。這種“IP串珠成線”的模式,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消費體驗,更能帶動當地服務消費的全方位增長,釋放出顯著的“乘數效應”。
文旅IP熱力涌動,背后是各地各部門對消費升級趨勢的精準把握,也是對服務消費潛力的深度挖掘。隨著人們的消費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優質、特色、創新的文旅IP成為撬動消費的關鍵變量。我們欣喜地看到,從需求側挖掘潛能,從供給側創新服務供給,一系列促消費行動正以精準節奏推進,激發服務消費新增量,為消費“引擎”注入新動能。(央廣網評論員 文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