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七十五載奮進,一路芳華。作為安徽建工集團的核心子公司,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安徽建工路橋”),自誕生之日起,便與安徽交通事業同頻共振。從首批高等級公路到現代化城市高架,從貫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到連接區域的樞紐工程,參與并見證了廣袤大地上多條“動脈”的誕生與成長。
值此成立75周年之際,央廣網安徽頻道攜手安徽建工路橋,共同推出“一路生花”專欄。我們將以路為線,以橋為筆,回望歲月年輪中那些堅實的足跡,記錄一座座工程背后的溫度與信念。這條路,是發展的路,是奮斗的路,也是一路生花、通向未來的路。
央廣網合肥11月24日消息(記者 張琳琳)淮河湯湯,見證歲月流轉;長橋臥波,承載發展希望。自1977年五河淮河公路大橋通車,拉開皖北交通蛻變的序幕;到2025年明光泊崗淮河公路大橋即將開工建設,續寫通江達海的新章,四十余載光陰,安徽建工路橋建設者已架起多座淮河大橋。他們用青春接力,在奔流的淮河上,書寫了一段關于傳承、創新與超越的奮斗史詩。

濟祁高速淮河特大橋,2016年建成通車(央廣網發 安徽建工路橋供圖)
薪火相傳:路橋人的淮河筑橋情懷
時間撥回到1985年的夏天。剛畢業的劉振嶺,帶著一腔熱血來到了位于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東南的鳳臺淮河大橋施工現場。那時,項目還處在籌備期,工地上最響的聲音不是機器的轟鳴,而是風吹過淮河岸邊的沙沙聲。

鳳臺淮河大橋,1990年建成通車(央廣網發 安徽建工路橋供圖)
劉振嶺的崗位是財務,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帶著對橋梁建設的熱愛,經常跑到工地上向老師傅請教橋梁施工相關的技術、工藝等知識。到現在他還記得四十年前的施工場景:沒有全自動化設備,砂石上料全靠人工一鍬一鍬地通過小推車送進滾筒式拌合機,主橋制索工藝、錨具加工都要現場手工完成,搶工期時,劉振嶺也會放下筆桿子拿起鐵鍬,和工人一起到施工現場加班加點!澳菚r候,吃飯全靠大喇叭放歌,歌聲一響,大家就從四面八方的工地上涌向食堂!眲⒄駧X回憶道,眼神里閃著光。
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建設的過程中時常遇到困難。劉振嶺還記得當時主橋主墩施工時,項目團隊克服了許多技術難題,確保了大橋如期安全完工。
1990年5月1日,大橋通車,很多人都熱淚盈眶。如今雖已退休,劉振嶺仍會回到鳳臺淮河大橋看看,這座承載著青春汗水的橋梁,通車35年依舊堅挺,如同路橋人的初心,歷久彌新。
1998年,劉振嶺又投身到位于蚌埠市的涂山淮河大橋建設,他所負責的是樁基、圍堰施工。面對河床堅硬巖石地質,他和工友們采用加裝超強硬合金鋼刀頭的沖擊鉆,一天作業10小時僅能進尺十多厘米,“刀頭很快就磨損了,我們只能不停地換!彼麄円稽c點磨,一寸寸進,終于把樁基牢牢地嵌進了巖石里。

涂山淮河大橋,2001年建成通車(央廣網發 安徽建工路橋供圖)
1977年通車的五河淮河公路大橋是安徽境內淮河首座特大公路橋,“遇到難到不能再難的時候,我到五河淮河大橋轉了一圈。”劉振嶺說,“走在橋面上,想想二十多年前的前輩是如何克服萬難的,心中便又充滿了力量!
傳承的火種在一代代路橋人手中延續。2014年,在濟祁高速淮河特大橋工地上,項目經理石懷遠面臨著新的挑戰。31歲便扛起重任,面對上有高標準要求、下有項目管理目標落實的雙重壓力,他推行民主建議決策理念,鼓勵團隊人員深入思考暢所欲言,帶領四五十人的技術管理隊伍在淮河上奮戰兩年半,用青春和堅守兌現建設承諾。
2014年,剛畢業的張新武來到濟祁高速淮河特大橋,成為一名技術員。偏遠的工地生活枯燥乏味,但前輩們攻堅克難的故事激勵著他,他在“干中學、學中干”,快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
2015年的冬天,大雪紛飛。張新武從施工的橋面上往下望,看到了采砂船安靜地停靠在風雪中,猶如一幅黑白照片。一轉身他又看到了橋上的建設者正專注作業,那一瞬間的場景他一直記到現在,“橋下萬籟俱寂,橋上熱火朝天,我被大家的干勁兒感動了!”
創新攻堅:從“無”到“優”的技術跨越
淮河復雜的地質水文條件,是建橋人面臨的永恒挑戰,卻也成為技術創新的催化劑。
鳳臺淮河大橋作為安徽省第一座斜拉橋,在40年前缺乏自動化設備的條件下,建設者們用雙手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雙塔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的施工,最終斬獲交通部優質工程二等獎。
進入新時代,安徽建工路橋的創新之路愈發寬闊。合淮阜高速壽陽淮河特大橋建設中,建設者們相繼克服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憑借精準的施工控制,實現15.6公里長橋的高精度合龍,創下當時安徽省最長公路橋梁的紀錄。
濟祁高速淮河特大橋建設中,面對40至60米厚的砂層地質,傳統施工方法易塌孔、效率低。石懷遠帶領團隊經過多方論證,創新采用“護筒加固加長+正反循環鉆機組合鉆孔”工藝,正循環保護孔壁,反循環提升清渣效率,成功完成南北岸40顆樁基施工。針對砂性土圍堰易變形的難題,他們獨創“回沙平衡法”,順利完成圍堰施工,該工藝申報成為省部級工法。
這座淮河上首座矮塔斜拉橋,不僅是當時安徽省跨度最大的同類橋梁,還在國內首次大規模應用鋼板組合梁橋結構。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的模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對于提升高速公路標準化建設水平和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項目累計斬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國家級QC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用技術創新詮釋了“江淮建造,安徽精度”。
“2013年冬天,還在籌備期時,項目部駐地還沒建好,大家租住的是幾戶民房,民房窗戶封閉不好,寒風雪花直接吹到房間內!被叵肫12年前,石懷遠滿心感慨,“即便這樣艱苦的條件,也沒有一個人有怨言。”
如今駛過自己修建的大橋時,石懷遠總是會稍放慢車速,建設的畫面會一下子閃回到腦海里,“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匠心筑橋:架起民生與發展的通途
每一座橋梁的建成,都離不開路橋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劉振嶺看來,建橋是“結構性工程,安全質量必須放在首位,絲毫馬虎不得”,從預制梁張拉到立柱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必須“細中再細”,否則就可能影響橋梁線型和安全。涂山淮河大橋建設中,他“睡覺的時候都在想怎么推進進度、保證品質”,這種對質量的極致追求,貫穿了安徽建工路橋四十余年的建橋歷程。
濟祁高速淮河特大橋的掛籃懸澆梁施工,面臨大跨度橋梁線型難以控制的技術難題。建設團隊憑借精湛技藝,實現了高精度施工控制,在2016年8月的深夜,全體建設者整夜未眠,見證大橋順利合龍的那一刻,所有的艱辛都化作“放下千斤重擔”的釋然與喜悅。

合淮阜高速壽陽淮河特大橋,2008年建成通車(央廣網發 安徽建工路橋供圖)
一座座橋梁不僅是技術與匠心的結晶,更是連接民生與發展的紐帶。鳳臺淮河大橋的建成,結束了當地淮河兩岸依賴輪渡的歷史,縮短了煤礦老區與新區的距離,極大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南照淮河公路大橋作為G105國道的關鍵節點,成為淮濱至鳳臺段唯一的普通公路橋梁,緩解了區域交通壓力,促進了六安與阜陽的經濟文化交流;濟祁高速淮河特大橋融入國家高速路網,貫穿皖北地區,讓碭山酥梨等特色農產品快速外運,為淮南、淮北煤礦資源運輸提供便捷通道,為皖北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南照淮河大橋,1999年建成通車(央廣網發 安徽建工路橋供圖)
從1977年通車的五河淮河公路大橋,到如今即將開工的明光泊崗淮河公路大橋,四十余年里,安徽建工路橋在淮河上默默耕耘,一代代路橋人接力奮斗,傳承的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路橋精神,堅守的是“精益求精、質量至上”的工匠精神,創新的是“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的建橋理念。
淮河之上,橋梁如弦,彈奏著交通發展的樂章;兩岸之間,通途似帶,承載著區域振興的希望。安徽建工路橋人用四十余年的耕耘,在淮河上譜寫了精彩篇章。如今,明光泊崗淮河公路大橋即將開工,而建設者的腳步并未停歇,他們的目光投向了更為開闊的長江江面——蕪湖泰山路長江大橋建設正酣。而這份關于傳承、創新與匠心的故事,正以更磅礴的筆觸,繼續揮毫于江河之間。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