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畔,發展浪潮風起潮涌;智造名城,產業變革氣象萬千。
五年來,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馬鞍山樹立領跑意識,以打造“1+3+N”戰新產業集群為骨架,以數字賦能為引擎,以創新驅動為內核,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征程上奮楫爭先,全力書寫產業強市的時代答卷。
惟新者進,惟變者強,惟智者勝。
從新興產業聚鏈成群實現跨越發展,到傳統產業通過“智改數轉”煥發新生,再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構筑競爭優勢,馬鞍山深刻洞察產業變革時代趨勢,精準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規律,探索出一條智造強市的特色發展路徑。
如今,在這片創新開放的熱土,一幅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聚“鏈”成群,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位于馬鞍山經開區的漢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上,機械手臂上下翻飛,一輛輛新能源汽車魚貫下線。
今年上半年,漢馬科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126.83%、130.46%,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前列;整車出口同比增長149%,延續“井噴式”增長態勢。作為全省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車“鏈主”企業,漢馬科技還積極發揮帶動作用,吸引多家供應鏈企業落戶馬鞍山,讓供應鏈真正成為“共贏鏈”,助力馬鞍山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在“鏈主”企業發揮協同帶動作用的同時,政策支撐體系也不斷完善。聚焦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馬鞍山加快推動汽車產業做大做強,出臺《馬鞍山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方案》等配套制度文件,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蓄勢騰飛。數據顯示,目前全市現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企業338家,其中整車企業2家,零部件企業207家,后市場企業129家。2024年,全市汽車產業營收448億元,同比增長17.3%。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在這盤產業發展的“大棋局”中,馬鞍山從戰略上布局,在關鍵處落子,厚植制造業優勢,全力打造“1+3+N”戰新產業融合集群,積極爭創以高品質特種鋼鐵材料為主導的國家級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加速培育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綠色食品等3個有特色的省重大新興產業集群,大力發展N個有競爭力的市級重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為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如今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紅利”正在馬鞍山加速釋放,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開辟了廣闊空間。2024年,全市“1+3+N”戰新產業融合集群產值達3200億元;2020至2024年,全市戰新產業產值平均增速達19%,高于全省2.5個百分點;今年,當涂縣智能家電(家居)產業集群和雨山區稀土永磁及軟磁材料產業集群入選2025年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入選數居全省第一。
乘“數”而上,傳統產業蝶變躍升
走進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智慧管控中心,一塊長約56米、寬約1.8米的大屏幕映入眼簾,80臺高性能控制終端按區塊劃分在此整齊排列。
“智慧管控中心建成后,所有數據、指令、人員在同一平臺交互,各環節響應迅速,工作效率更高了。”國星生化綜合辦公室主任魯飛介紹,建成后的智慧管控中心高效整合了全廠DCS系統,通過終端可進行多系統集中調控,生產指令響應速度提高約40%,異常處置效率提升約60%,真正實現了“一屏觀全局,一網管全廠”。
一花獨放不是春,國星生化的轉型成效并非個例!皺C器人同事”包攬重活累活、“黑燈工廠”24小時不間斷生產、“透明工廠”實時遠程監測作業、“數字身份證”關聯全流程生產數據……在馬鞍山,越來越多的工廠里呈現出這樣的智能新場景。
五年來,馬鞍山堅持把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牽引性抓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批“老字號”企業通過“智改數轉”,塑造出新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優勢。
為持續推動數字賦能落地見效,馬鞍山率先編制十大重點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創新“看樣學樣”模式,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今年2月,馬鞍山出臺《2025年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產業鏈協同優化、產業治理數字化提升等六個方面,部署32項具體舉措,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推動1432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數字化改造完成率達86.4%;創建國家級智能工廠2個、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6個、省級智能工廠20個、市智能制造標桿示范企業10個;打造省級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22個、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5個;成功入選2025年全省唯一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隨著一批5G智慧工廠、智能質控平臺、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項目加速涌現,傳統產業正循著“數字化”路徑加速升級,向著“智能化”方向穩步邁進。
“智”潮奔涌,未來產業方興未艾
在馬鞍山圖靈小鎮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數據洪流在光纖中澎湃涌動,正在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算力支撐;安徽智鷗驅動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組裝車間,自主研發設計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正蓄勢待飛,即將揭開神秘面紗;慈湖高新區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緊盯免疫治療試劑的數據波動,生命科學的未來圖景悄然展開……
創新引領,“未來”已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馬鞍山不斷深化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速推進未來產業布局。截至目前,馬鞍山在先進材料、先進裝備制造、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與健康、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領域形成先發優勢。
今年6月,馬鞍山出臺了全省首個地市層面的“人工智能+”實施方案,深入實施底層能力支撐、場景融合攻堅、全面生態構建三大工程,加速提升未來產業發展能級。政策驅動下,馬鞍山未來產業布局再獲突破。雨山經濟開發區獲批人工智能視覺大模型省未來產業先導區;馬鞍山軟件園獲批省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園區,2個應用場景獲評省通用人工智能應用標桿示范場景;馬鞍山成為全省首批低空智能信息網建設城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馬鞍山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五年來,馬鞍山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集中力量開展科研攻關,累計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183項;新登記各科技成果11571項;立項市科技創新攻堅計劃項目、市“揭榜掛帥”項目等市級科技計劃項目54項。
五年來,馬鞍山不斷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用合作等創新機制,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項目830項,合同金額4.9億元,全市技術合同吸納額超1173.5億元;探索“研發在周邊、轉化在馬鞍山”的區域創新合作新模式,建成“研發飛地”11家,招引碩士、博士等高層次科技人才43人。
五年來,馬鞍山持續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引育力度,全市研發人員總量增至2.2萬人,連續4年躋身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共有7名院士與馬鞍山企業共建省院士工作站,培育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4個,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集聚雙創人才8700余人,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陶志堯)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