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廠房里誕生新技術,從科學家轉型為科學企業家,老城區煥新為科創社區……2021年6月,蜀山區率先提出“全域科創”戰略,推進“城市更新+科創”深度融合,激活有限空間迸發無限產業動能,打造吸引全球創新要素的“強磁場”,推動科技創新回歸都市。如今,全區已有47萬平方米科創載體拔地而起,948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此扎根生長,創新綜合指數連續兩年位居安徽省區級第一。一場以“空間革命”為牽引的深刻變革,正重塑蜀山的創新基因。

魅力蜀山,首創之區。

空間革命:老廠房孕育“創新雨林”

作為蜀山區“城市更新+科創”的標桿項目,1986科創園的蛻變并非簡單的“翻新改造”。“在保留老廠房工業風貌的基礎上,我們植入了‘研發小試+驗證中試’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蜀山科創集團負責人介紹,通過“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園區建成10個專業實驗室,并引入光伏發電、智慧電網等綠色技術,讓4.4萬平方米的老舊空間既延續歷史記憶,又彰顯科技魅力,吸引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企業紛紛入駐。

1986科創園。

挑高的車間變成開放式辦公區,墻上的工業齒輪與顯示屏上的數據流相映成趣;曾經的倉庫成為半導體測試中心,企業足不出園即可完成芯片設計、樣品制作與性能驗證的全流程。自今年8月開園以來,已吸引13家人工智能、半導體企業落戶。上海伴智科技董事長朱允山表示:“園區提供從設計到驗證的全流程服務,這種‘串珠成鏈’的生態極具吸引力。”

這樣的“空間革命”正在蜀山全域鋪開。從嵌入社區的“科里科氣”科創驛站,到盤活老舊資產的新智造產業園,再到刷新“科創天際線”的硅谷大廈,蜀山區通過“購、租、建”多元模式,推動一批閑置樓宇、老舊廠房“華麗轉身”,吸引科技企業回歸都市、融入社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新產業加速匯聚,大批高端人才近悅遠來。

位于蜀山區肥西路上的合肥人工智能大廈,周邊高校云集,科創氛圍濃厚。

“讓創新載體跟著人才走、圍著產業建。”蜀山科創集團負責人表示,到2027年,全區科創載體總面積將突破200萬平方米,實現“創新源頭在哪,服務就跟到哪”。

生態賦能:“15分鐘科創圈”實力“寵企”

“站在辦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中國科大的教學樓,這種‘離母校一步之遙’的感覺,讓我創業更有底氣。”在“科大硅谷”蜀山園硅谷大廈里,安徽元碩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振利正調試團隊研發的脊柱側彎檢測儀。這位科大校友2023年帶著技術成果創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蜀山區。

元碩太赫茲是國內首個運用太赫茲毫米波成像技術,打造青少年脊柱側彎篩查項目的企業。

“從實驗室到市場,最缺的就是‘臨門一腳’的支持。”趙振利回憶,剛落地時,企業急需場地進行設備測試,蜀山區當即協調場地,還幫著對接醫院開展臨床試驗;遇到資金難題,“科大硅谷”專項基金主動上門對接,短短一個月就完成了融資。如今,他的團隊已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22人,研發的檢測儀已投入臨床使用。

蜀山區深諳“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圍繞“為科學家節約一小時”的服務理念,打造了覆蓋“高校院所—科創載體—市場主體”的“15分鐘科創圈”,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一間房、一張桌、一筆錢”的支持和“一條龍”的政策服務,打造覆蓋創新創業全周期的支持體系,讓科學家專心搞研發、謀創新。

智地感知公司創始人張強教授對此感受頗深,其團隊研發的光纖地震儀在蜀山區提供的場地上完成測試后,迅速打開市場,“團隊從3人發展到33人,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離不開蜀山區‘保姆式’的全方位支持。”張強說。

智地感知創始人張強(中間)與科研人員調試研發設備。

政策沃土與資金活水的雙重滋養,催生出蜀山科創企業蓬勃生長的喜人態勢,截至目前,“科大硅谷”蜀山園已集聚科創企業280家,引進院士團隊9家、全球合伙人12家,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走向“科創園”,在蜀山實現“創新夢想”。

無界融合:都市肌理注入創新因子

傍晚時分,1986科創園的足球場上活躍著年輕人的身影。今年剛畢業的程偉杰住在園區的科漂公寓,步行10分鐘就能抵達辦公室。“同事如鄰居,樓下有健身房、便利店,生活工作無縫銜接,這種體驗非常棒。”

“上樓創新、下樓生活”的無界空間,是蜀山區打造“青年科創社區”的縮影。而更深層次的變化,在老城的肌理中悄然發生:合肥西站即將投入使用、青陽路TOD項目首樁開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加快建設……曾經以基礎服務為主的老城街區,正加速向“科研—生活—休閑”無縫銜接的活力街區蛻變。

“空間重塑更注重營造創新生態和創新環境。”蜀山區科技局負責人介紹,蜀山正通過構建“科創+商業+生活+智造”的復合生態,讓創新要素融入城市肌理,實現老廠房與新載體共生,科研人員與社區居民相融,創新產業與生活服務互補,構建“科產人城”無界融合的新格局。

“科大硅谷”蜀山園硅谷大廈。

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高端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城區創新活力競相迸發……下一步,蜀山區將加快“科大硅谷”蜀山園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讓更多的“老空間”迸發“新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更強動能,讓創新扎根城市,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創新活力城區。(許貞 朱靜 詹偉偉)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