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7月24日消息(記者趙家慧 實習記者李甜甜)2023年,52歲的陳彧作出一個決定:去安徽!作為一個生于北京、長于北京的醫學博士,陳彧自工作以來也是一直在北京。“和安徽的緣分,始于十幾年前的一項先心病愛心工程。”陳彧告訴記者,當獲悉安徽每年有兩萬多心臟病患者,2/3都選擇了去外省就醫,在經濟和精力上都承擔了額外的負擔時,自己作出決定,“讓更多老百姓能就近看大病,看好病,我覺得安徽是值得我發揮專業特長,去深度耕耘的。”
從2011年開始,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安徽省二院”)陸續選派醫生前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行培訓。“對安徽省二院的技術支持比較早,合作也比較久,彼此之間也比較熟悉。”近年來,安徽省二院成功引進高層次人才36人,當時正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擔任副主任、心臟外科主任的陳彧就是其中之一。
填補技術空白,達到安徽先進水平
2023年10月,陳彧來到安徽省二院任職。有了學科帶頭人,安徽省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也正式成立。當月,科室便在陳彧的帶領下,完成了首例不停跳微創冠脈搭橋手術。
來自長豐的冠心病患者陶先生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檢查后發現前降支近段分叉部位95%的狹窄,屬于高危病變。考慮到支架安放的遠期效果不佳,陶先生隨即接受心臟搭橋手術。
心臟搭橋術是冠心病藥物治療、支架介入治療之外的常用辦法。傳統心臟搭橋術需要在體外循環輔助、打開胸腔、心臟停跳等條件下進行,且術中風險較多、術后恢復時間長。為克服其不足,手術難度也更大的“不停跳搭橋技術”逐漸興起,尤其適用于年老體弱、有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要求迅速恢復社會工作的患者。
陳彧團隊在患者肋間實施6cm小切口,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術創傷。該手術歷時僅2小時左右,術后1小時患者心肺功能就已恢復良好,可撤除呼吸機并拔除氣管插管,這是傳統冠脈搭橋手術所無法企及的效果。
從無到有,在陳彧看來,科室的發展和團隊信心的提升密不可分,而團隊高昂的精神則要建立在一臺臺手術的成功、一個個病患的痊愈之上。入院以來,陳彧創建省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10余項技術填補醫院空白,達到安徽先進水平。
優質資源下沉,實現家門口看病
在安徽,陳彧面臨著與在北京時不一樣的工作節奏。由于北上廣仍是患者的第一選擇,安徽省內手術數量的降低是必然的。陳彧選擇把更多精力放在學術傳播與技術培訓上,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通過學術交流幫扶7省市10余家醫院,促進安徽心臟手術的技術普及與提高;先后深入30余家安徽地縣市級以下基層衛生機構,幫助安徽2家縣級醫院心臟外科手術填補空白,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為皖北乃至周邊地區的患者提供了與省會城市同質化的高水平醫療服務。
2024年8月,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幫扶靈璧縣人民醫院接連為兩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實施“體外循環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在當地尚屬首次。
兩例患者系父子關系,父親在勞作中摔倒暈厥,意外發現自己隱藏了40多年的心臟病。送醫檢查發現有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約35mm,邊緣緊靠下腔靜脈,無法進行手術封堵,并因家庭情況無法外出就醫。
得知患者情況后,陳彧親自帶隊前往靈璧醫院,并最終決定在該院為患者進行手術。手術歷經一個多小時,心臟缺損修補完畢。在了解情況時,陳彧敏銳地發現患者12歲的兒子看上去十分瘦弱,聽診后發現孩子心臟有收縮期雜音,經心臟彩超檢查確診。擇日,陳彧再次帶隊前往該院為患兒進行手術。兩位患者術后心臟功能指標及生命體征穩定。
“雖然只是整個鏈條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是希望我在安徽能夠通過做手術把省內縣市各級的醫院情況了解清楚。起碼讓我知道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在整個治療鏈條上,還有多少的工作需要再努力去做。”陳彧說。
花費3-5年時間“蓄力”,在10年內建立一個穩定規模的學科,提高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從醫療到護理的綜合水平,是陳彧的目標規劃。在他看來,這是個“急不得”的過程。“一個外科醫生使勁做手術,終歸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他能建立一個體系,培訓出很多外科醫生,這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北京醫生在安徽就職就算下沉了,重要的是把這個技術留在這里,再深入下去、滲透下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