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臨泉11月23日消息(記者 張琳琳)足尖舞動處,皮鼓如聽話的陀螺不停旋轉;額頂方寸間,21條板凳板如鳳凰般凌空欲飛。11月22日,臨泉縣體育中心,第七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如期而至。
蹬鼓、頂碗、頂板凳、肩上芭蕾……來自安徽、山東、廣州、四川等地的頂尖雜技團隊同臺競技,帶來了一場融合傳統精髓與現代創意的視覺盛宴,讓“雜技之鄉”的濃厚藝術氛圍再度升溫。

雜技表演《地圈》,融入姜尚文化(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絕技亮相:險中見巧 傳統與文化碰撞
本屆藝術節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阜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阜陽市文化旅游體育局、臨泉縣人民政府承辦,旨在展現安徽,尤其是臨泉地區民間雜技藝術的最新發展成果,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頂板凳》(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開幕式過后,多項高難度節目輪番上演,賺足觀眾眼球。安徽省雜技團一級演員金子鑫挑戰的《頂板凳》堪稱經典,21條板凳將近200斤的重量,像一只展翅欲飛的紅鳳凰在他額頭穩穩立住,這融合平衡與力量的表演,讓現場觀眾心一直揪著,“看的時候,我差點呼吸不到氧氣了!”7歲的小觀眾劉智皓是一個雜技迷,看到板凳立在額頭的驚險瞬間,小朋友直呼“太緊張了”。

《蹬鼓》(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山東省雜技團帶來的《蹬鼓》表演同樣精彩萬分。相較于以往的蹬板凳、蹬桌子,鼓的重量和不穩定性大幅增加,稍有不慎就可能砸落。演員們憑借日復一日的練習,用數量保證質量,在默契配合中攻克難關,展現了“腳不如手靈活卻同樣精準”的扎實功底。

《肩上芭蕾 星光》(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帶來的《肩上芭蕾 星光》讓觀眾看到了雜技與芭蕾舞融合的藝術,“太美了,第一次看到雜技還可以這樣演。”臨泉觀眾劉女士說道。

《搖擺高拐劈磚》(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來自臨泉當地雜技學校的崔業新表演的《搖擺高拐劈磚》又一次讓上萬名觀眾屏住了呼吸,5米高的道具上,他倒立、劈腿輪番表演,“我手心全是汗,這真功夫太讓人佩服了。”觀眾于先生點贊道,“小伙子的表演完美演繹了臨泉雜技‘新、奇、巧、險、美’的特點。”

上萬名觀眾觀看雜技表演(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游客張女士首次觀看臨泉雜技,全程被精彩表演吸引:“以前只聽說臨泉是雜技之鄉,今天親眼看到才知道名不虛傳。尤其是雜技和各項藝術的結合,既接地氣又高雅,完全打破了我對雜技的認知。”
薪火相傳:前輩堅守 新秀茁壯成長
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當下,雜技藝術的傳承與堅守面臨諸多挑戰。參演藝術家們達成共識:“傳承與創新必須兼顧,百姓看到的不能只是傳統雜技,還要有符合現代審美的表達。”為此,團隊們在表演編排、燈光舞美、服裝造型等方面不斷優化,讓真功夫在現代舞臺上煥發新生。

《雜技新秀》(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臨泉深厚的雜技土壤為藝術傳承提供了滋養。這里雜技氛圍濃厚,涌現出韋寨鎮韋小莊、鲖城鎮耿莊、黃嶺鎮彭寨等一批雜技專業村。在這些村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都會露一手”。不少孩子兩三歲就跟著父母學習絕技,雜技專業村隨處可見展示小絕活的孩童。目前,臨泉開設4所雜技學校,已經成為培育新秀的搖籃。15歲的崔業新已練習雜技10年,今年已經是他第三次走上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的舞臺,“每一次參加都有收獲,期待能與藝術前輩們多交流多學習。”

《英雄豐碑》(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12歲開始練習雜技的金子鑫如今已40歲,也多次參加雜技藝術節,“臨泉的老百姓很懂戲、懂我們的絕活,這里的人文環境和大家對雜技的熱愛,讓我們表演起來更有共鳴。”

《頂碗》(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來自山東省雜技團的張旭有著28年的雜技生涯,“雜技很苦,但苦就幾年,練出來之后就有本領在身上,觀眾的掌聲和喝彩就是最大的動力”。看著來自臨泉的雜技新秀們在舞臺上嶄露頭角,金子鑫和張旭都倍感欣慰:“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藝術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雜技后繼有人!”
文旅融合:以藝為媒 賦能發展新篇
本屆民間雜技藝術節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會,更是推動臨泉文旅深度融合、激活經濟發展動能的重要平臺。藝術節將持續至11月25日,期間推出的系列特色活動,構建起“藝術+文化+旅游+文創”的多元發展生態。

臨泉非遺、特色農產品展銷(央廣網記者 張琳琳 攝)
“全國雜技名家看安徽”活動邀請國內頂尖雜技藝術家深度探訪臨泉,在感受雜技之鄉文化底蘊的同時,發掘當地優質旅游資源,為文旅融合注入專業視角;“姜尚旅游目的地?臨泉文化旅游推介會”以雜技為橋,向外界全方位展示臨泉的人文魅力與旅游潛力,助力提升城市知名度與美譽度;“姜尚IP+雜技文創產品設計展示”活動則打破傳統邊界,讓雜技元素與現代文創碰撞靈感,探索出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從臺上的絕技絕活到臺下的文旅聯動,從藝術傳承到產業創新,第七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正讓臨泉這顆“雜技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多元價值,既守護了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持久活力,讓雜技藝術成為照亮臨泉文旅融合之路的璀璨光芒。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