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廠區變園區吸引18家北京首店入駐
“衛星的搖籃”打開院墻客如云來
晚霞漸染天空,陣陣蟬鳴輕叩,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東方紅廣場邊,一場“樹夏音樂會”引來不少音樂愛好者。晚風中,動聽的民謠回蕩耳畔,為夏日增添了一分浪漫。
“咱大海淀也有自己的‘798’,我們特意來這兒‘追星’!”人群中,北航學生李響的手機鏡頭定格了他和室友青春洋溢的笑臉。
什么“星”讓人們紛紛來到園區?答案是“兩彈一星”。這里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有著“衛星的搖籃”“神舟的家園”之稱。
“衛星從總裝車間出廠后,就直奔發射場了。”3號廠房前的“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紀念碑旁,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職工憶起往昔崢嶸歲月。北京衛星制造廠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北京科學儀器廠,創辦于1958年,科研人員從“老虎鉗”干起,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先后完成了200余顆(艘)衛星飛船的研制任務,“記得有一次,外賓來參觀,簡陋的環境讓他不相信這是衛星總裝廠房。”
3號廠房外,斑駁的紅磚墻仍是當年的模樣,但走進廠房里,已經看不出昔日車間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現代感的極簡辦公空間。“這塊土地的歷史底蘊有著特別的吸引力,”在此辦公的醫療科技企業負責人笑稱:“在這里上班,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從廠區到園區,是城市更新喚醒了歲月記憶。“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的改造,是航天工業遺產的一次成功蛻變。”科技園總經理胡琪悅說,改造在引入一批高精尖企業、賦予園區多元化功能的同時,也創造性地傳承了航天文化。
位于5號廠房的“兩彈一星”主題展,一張張黑白照片、一篇篇珍貴手稿,忠實記錄了“造星夢工廠”的光榮與夢想。“我的專業是航天飛行器設計,我的外公也從事航天工作,展覽讓我熱血沸騰,我堅信自己的選擇。”李響把一句話抄寫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這里不只有星河夢想,也有人間煙火。
工作日的午后,園區商業街上,多家咖啡店的上座率過半,不少游客都是追著社交平臺的推薦帖而來。園區目前引入33個品牌,北京首店有18家,海淀區首店有12家。“這家店的豆子真的很考究!”劉藝萌和朋友點了手沖精品咖啡,口味一向刁鉆的朋友竟罕見地給了好評。
身為珠寶設計師的劉藝萌,在園區經營著一家珠寶店,面積不大,卻裝點得典雅又時尚。“和這里的緣分感覺是命中注定。”本科讀建筑學的劉藝萌,去年夏天第一次來參觀時,就愛上了園區的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她當場做了一個有些冒險的決定:把珠寶店搬進科技園。
一年下來,她不僅收獲了不少新顧客,也逐漸融入并愛上了這里的生活。“很多在附近上班的白領會來店里給家人定制一件珠寶,順便參觀下園區。”這時,劉藝萌總會爭當“向導”,講講“兩彈一星”的歷史,推薦有格調的特色小店。
人流至,活力顯。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客流達69.6萬人次,同比增長113%;銷售額達3251.52萬元,同比增長121%。
“我們引入更有活力的非標主理人商業,希望大家能在這里感受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在胡琪悅看來,園區引入商業配套,不僅要服務產業,也要服務周邊社區。
中關村地區科技文化季、京臺青年生活節、Girls友好大會……不用走遠,周邊居民在這里就能感受有音樂、有文化、有態度的生活。這個暑期,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更是迎來了“孩子團”,記者走訪中,看到了好幾撥專程來參加研學活動的小學生。修舊如舊的廠房遇到懷揣好奇的孩子,恰似歷史和未來在此交響。
打開院墻看火箭,在北京,這樣的工業旅游點位不只有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一處。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大門,仿佛踏入了一座立體的空天史詩檔案館,這里成為航空迷的樂園,暑期每天都有百余名游客來“解鎖”300余件航空航天文物的“時光密碼”。位于亦莊的北京火箭大街科技互動展廳,年內也將對外免費開放,觀眾未來在這里就能像在酒泉、文昌發射中心一樣近距離觀看火箭發射。
“園區的未來離不開航天精神的傳承,我們希望在更多孩子的心里埋下熱愛科學的種子。”胡琪悅說,未來還計劃通過航天市集、跨界活動、文創聯動等形式,帶動航天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這是一座科技園的使命和愿景。”(記者 潘福達)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