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笛聲穿透公園的竹林;明亮的嗩吶與孩子的笑聲形成交響;專業舞蹈演員與愛好者在艷陽下共舞;馳騁國際賽場的雜技演員與市民一起抖空竹……

北京的公園里“藏”著一批“文藝國家隊”,他們各自為戰,卻又不約而同,主動從殿堂走向人群,不僅亮出“絕活兒”,還虛心傾聽觀眾的建議與需求。一幅幅藝術與生活交融的生動圖景日常上演,藝術家與觀眾雙向奔赴。

公園里的藝術家成“網紅”

近日,一位學院派專業演奏家在紫竹院公園演出的視頻在網絡上刷屏。視頻里長發飄飄的漂亮姑娘身著便裝,在里三層外三層觀眾的熱情簇擁下,吹奏出一段段熟悉的旋律——《揚鞭催馬運糧忙》《我愛你,中國》……伴隨著陣陣掌聲的,是大爺大媽們由衷的夸贊:“她一點藝人的架子都沒有,真正走進了老百姓心里的大舞臺。”“我們管她叫人民藝術家。”

她就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竹笛、排簫演奏家孫楚泊。

今年“十一”期間,孫楚泊為了拍攝素材第一次前往公園演出。聽說紫竹院公園有文藝氛圍,她背上樂器包直奔公園里水房附近的小竹林。“本來我還有點社恐,但吹了幾首曲子,身邊就圍滿了觀眾。”孫楚泊回憶,觀眾會在一曲終了高呼一聲“真好”,也會有人積極走上前說“吹個《女兒情》吧。”撲面而來的熱情,讓最初的忐忑煙消云散,孫楚泊不僅吹自己拿手的曲目,也接受“點歌”,若被點到自己不熟的曲子,她便認真回應:“這首歌我還沒學習到位,等我回去練好了,再來給您交作業!”

近兩個月來,孫楚泊先后前往蓮花池公園、天壇公園與民間音樂愛好者合作演出,也受邀亮相天橋市民廣場的露天音樂演出,前后上演十六七場戶外演出。市民和網友稱贊她是“公園里的國家隊”。孫楚泊坦言,“我在來紫竹院的時候,真沒想過自己是什么‘國家隊’,就是想和大家一起玩音樂。”這番公園之行,恰是藝術回歸街頭巷尾的生動注腳,譜寫著藝術為民的真摯情懷。

在北京,孫楚泊并非孤例,越來越多的專業藝術家走出音樂廳,走出專業院校的校門,將舞臺搬到人民中間。在蓮花池公園里舉辦演唱會的歌唱家魏廣德,被親切地稱為“公園男高音”;在紫竹院公園,網名為“兔瑞克”的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生娜孜·地里木拉提,也因與舞蹈愛好者“斗舞”而走紅。

“我是學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我們老師經常說,民族民間舞的根就在民間。”娜孜說,那時她還沒畢業,受紫竹院新疆舞團團長邀請前去跳舞,“跳了幾支后,舞蹈隊的叔叔阿姨排著隊和我‘斗舞’,他們身上的熱情一下就感染了我。”目前正在京外排練演出的娜孜回憶起那段時光,語氣中仍滿是興奮:“我直觀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和他們在公園里一起跳舞,非常快樂!”

演奏家與觀眾雙向奔赴

公園里,藝術與市民溫馨的“無縫銜接”不僅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也映照藝術家的真誠與溫度。

11月15日,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一派動人景象。暖陽下,北京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王向陽用《百鳥朝鳳》里酷似鳥鳴的吹奏,率先吸引了健身區中做游戲的小朋友們。漸漸地,公園里鍛煉的市民、推著嬰兒車的家長,以及附近等車的行人都循聲而來。

看到一張張小朋友的笑臉,王向陽吹起“白龍馬,蹄朝西”的旋律。不到5歲的小朋友彤彤興奮得手舞足蹈,從草地上小心翼翼地拾起一朵紅色小花,走到王向陽面前遞上前去,嘴里說著,“我想聽《生日快樂歌》。”王向陽一邊點頭致謝,一邊吹起了“祝你生日快樂”的旋律。如愿以償的彤彤既高興又害羞,繞著王向陽開心地跑了好幾圈。

這一演出場地的發現,源于北京民族樂團演出運營和文化活動部副主任、二胡演奏家于海音的一次“遛娃”經歷。去年,她發現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人氣旺、藝術氛圍濃厚,很適合上演小型演出。她的想法得到了樂團團長武旭海的支持,去年年末以來,北京民族樂團與廣陽書院合作,在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廣陽書院大樹廣場等地為市民免費演奏50余場。每逢節假日或傳統節氣,悠揚的民樂便會在這里響起。

“老話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這里的老百姓對文化有需求,我們就應該肩負起社會責任。”北京民族樂團團長武旭海說,“藝術最大的價值就是要走到人民當中去,老百姓喜歡,藝術家的價值才得以實現。”

“送文化” 也“取真經”

藝術的根系深扎于人民的沃土,這場“雙向奔赴”不僅僅是藝術家單方面的“送文化”,更包含著謙遜的“取真經”。

中國雜技團一隊副隊長李麗平對此體會尤深。2017年前后,她第一次帶著空竹去中山公園在市民中間演出。此前她就聽說這里藏著許多抖空竹的民間高手,“到了一看,大爺們玩得比我們都好!”李麗平連呼幾聲“比不過”,“我們走的是專業路線,偏重技術,但他們花樣繁多,空竹在身上繞來繞去,創意十足。”

李麗平虛心向大爺們請教,得到了對方熱情又自豪地回應,“來,我們教你!”大爺們教得起勁兒,李麗平也學得開心。最好的互動莫過于此——李麗平感到收獲滿滿,“我們創作作品需要創新,向大爺們學習借鑒表演方式,可以為藝術創作注入活力。”而當得知李麗平來自中國雜技團,公園里的大爺也由衷感嘆:“‘國家隊’就是不一樣!”

當公園變成沒有圍墻的劇場,目光所聚之處就是最好的舞臺,藝術滋潤著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掌聲和期待也澆灌著藝術之樹。在北京這片的文化沃土上,新大眾文藝之花熱烈盛開,讓每個人都成為文藝的創作者,為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斷、蓬勃不息的文化活力。(記者 韓軒)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