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的有關要求,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推進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普及,助力人工智能時代創新型綜合素質人才培養,中國自動化學會發起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養測評項目。為培養相關師資和裁判人才,自2022年起(每年4次)開展青少年人工智能輔導師和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裁判員的培訓工作。

緣起:一場關乎未來的“播種行動”

“當科技教師點燃火種,萬千少年便有了照亮未來的光。”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22年,“智能教育”寫入義務教育新課標。政策東風之下,師資短缺仍是AI教育的最大瓶頸。

據了解,當時全國絕大多數中小學沒有專業的AI課程教師。對此,中國自動化學會(CAA)于2022年啟動“青少年人工智能輔導師及裁判員培訓”,以“標準化課程體系”破解困局;于2023年推出“解密自動化”系列科普活動,面向全國中小學生及科技工作者打造“CAA智能趣微課”線上品牌項目,致力于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

主辦單位包括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承辦單位包括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專業委員會。

青少年人工智能輔導師培訓七大方向,教師可根據教學領域選擇:人工智能程序設計——圖形化編程語言;人工智能程序設計——Python編程語言;人工智能程序設計——C++編程語言;人工智能感知控制—思維邏輯;人工智能感知控制——積木機器人;人工智能感知控制——Arduino/Micro:bit;人工智能產品結構——結構搭建。

硬核數據:3年培育6000余名AI輔導師

系統培訓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2022年,2期培訓共培訓1800名學員;2023年,4期培訓共培訓2159名學員;2024年,4期培訓共培訓2174名學員;2025年(截至8月),兩期培訓共培訓1870名學員(其中759名來自于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師),項目對這些縣域教師進行定向幫扶,為教育資源薄弱地區輸送“帶不走的師資”。此外,累計培育超6000名持證師資,覆蓋圖形化編程至C++等七大技術方向。

師資培育

CAA智能趣微課采用“理論+實踐”雙軌模式。項目邀請一線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人工智能項目實踐,涵蓋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知識工程、語音識別五大前沿領域。2024年項目升級至第二期,新增大語言模型應用、生成式AI原理、數字人文文本挖掘等創新主題,形成覆蓋人工智能全領域的科普課程體系。

該系列課程視頻通過科普中國平臺、中國自動化學會視頻號、CAA青少年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工程微信推送、智向未來——科教資源服務平臺、微信群分享百度云盤鏈接等方式廣泛傳播,累計學習人次突破5萬,覆蓋全國各省市中小學校及科技社團。

數據亮點的支撐體系:教師培訓三維創新機制

理論實踐雙軌課程體系。構建“金字塔形”課程矩陣,基礎層依托人大附中、中關村二小等頂尖教育機構的七大核心模塊,涵蓋Python編程、機器人倫理等12個細分領域;實踐層首創“1小時微實踐”教學法,要求學員在60分鐘內完成從代碼編寫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如獨立開發手寫數字識別系統。課程設計采用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確保每個知識單元都對應可量化的能力產出。

項目制學習生態構建。創新“場景驅動”教學模式,每單元設置真實產業問題作為課題(如智慧校園的人臉儲物系統、體育賽事的手球識別),采用PBL(項目式學習)框架;融入機器學習全譜系技術,從傳統K—Means聚類算法到Transformer架構的大語言模型,從線性回歸到CLIP多模態預訓練模型。特別開發跨學科融合課程,如《數字人文文本挖掘》實現AI技術與古詩詞研究的深度耦合,開辟人文科技融合新范式。

標準化評價體系。建立四維評估模型,專業知識理論(權重40%)+人工智能通識(40%)+職業素養(10%)+教學能力(10%)。同時引入教育大數據分析,通過LMS(學習管理系統)實時追蹤核心能力指標,旨在未來生成個性化發展報告。(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