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近日,北京南中軸地區發展理事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豐臺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燕景臺舉辦,標志著首都南中軸地區邁入“多元共治、協同發展”新階段。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當前,南中軸地區已進入加速發展期。國家級文化設施群落初具規模,中央芭蕾舞團“芭蕾之翼”項目即將投用,國家自然博物館、首都規劃展覽館等將于2029年起陸續開放。產業轉型成效顯著,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生態建設成果豐碩,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綠地實現率達70%,年接待游客140萬人次,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勝地。
豐臺區副區長、南中軸地區黨工委書記李國龍表示,南中軸既是“賡續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軸線”,也是“承載拓展首都功能的未來軸線”,其建設關乎豐臺倍增發展、首都功能躍遷與國家形象展示。“這片承載著歷史文脈與未來功能的土地,既需要國家級文化設施的有序布局,也離不開產業轉型的精準施策,更關乎百萬居民的生活品質。”
理事會的成立,是南中軸地區邁入“多元共治、協同發展”階段的標志性事件。南中軸地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主任張曉東詳細介紹了理事會的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作為非營利性協調議事平臺,理事會遵循“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原則,構建起“理事長單位+專委會+理事單位+理事”的多元治理體系。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為確保高效運轉,理事會建立四大核心機制。一是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全體會議,不定期開展專題研討與實地調研。二是多元交互機制。通過議事沙龍吸納顧問、代表、專家等多方意見。三是建言獻策機制。常態化收集整理成員建議并提交政府專題會研究。四是交流互鑒機制。與區域內外先進單位開展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會上同步發布《北京市豐臺區南中軸地區發展理事會工作規則》,從組織管理、議事程序、決策機制等方面規范運行,為理事會高效履職提供制度保障。張曉東表示,理事會將以專委會為抓手,推動“城市更新、產業煥新、服務創新”協同升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大會現場,還釋放了南中軸地區重要發展信號。理事會發布“合作清單”,與多家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其中,與北大城環學院、北大規劃院的合作將構建“校企政”協同創新體系,將地區重大項目納入“北大南中軸跨學科聯合攻關”體系,并啟動“學子回家·未來軸線營造家”品牌活動,建立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賀燦飛則表示,將發揮學科優勢,從歷史地理角度梳理南中軸與北京老城的脈絡聯系,為文化展示體系提供學術支撐。
一幅未來圖景徐徐鋪開,根據規劃,南中軸將逐步匯聚國家博物館南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國家航天博物館等國家級設施,儲備特色化國家會客廳,提升國際交往功能。搭建高規格國際對話平臺,促進中外城市治理經驗交流。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培育國際文化貿易新業態,提升區域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動區域產業升級與城市更新。
南中軸管委會副書記胡昊表示,南中軸地區作為引領城市南部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戰略支點,在“十五五”規劃謀篇啟幕之際,創新組建南中軸地區發展理事會,通過搭建多方合作橋梁,凝聚各領域智慧力量,讓理事會成為破解難題的“攻堅利器”、整合資源的“賦能平臺”、推動項目落地的“核心引擎”。接下來,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地區發展“愿景圖”轉化為“實景圖”,為南中軸地區深度融入首都發展全局提供強勁助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