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9月22日,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殘特奧會”)旱地冰壺項目在廣州市白云區順利完賽。據介紹,本屆賽事參賽隊伍來自25個省份,數量達到26支(其中廣東2支隊伍),是該項目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比賽,不僅實現了賽事規模的突破,也標志著旱地冰壺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取得顯著成效。

比賽現場

多地組隊走進大灣區 感受賽事與地區魅力

據了解,本屆賽事吸引了283名運動員參與,場館的無障礙設施和賽事組織廣受好評。

盡管競爭激烈,但各代表隊熱情高漲。其中,內蒙古代表隊首次參賽就獲得輪椅公開組冠軍的好成績,隊員們都非常激動。

“我是牧民,沒想到接觸到旱地冰壺運動后,還能參賽拿到冠軍,太激動了!是隊友之間的配合成就了這一成績!”贏得冠軍的那一刻,來自內蒙古代表隊的運動員克希格太分享了自己的心情。

克希格太的隊友高全福來自內蒙古最西北的阿拉善地區,他表示,第一次來廣州便感受到廣東人民的友好,觀眾席一直有加油聲。

西藏代表隊教練員土旦格桑表示,現在西藏各地的殘運會、老年人運動會上,都有旱地冰壺項目,老百姓很喜歡這項運動。

在云南,多個區縣都在積極推廣旱地冰壺,這項運動的覆蓋范圍正一步步擴大。

甘肅代表隊教練員趙東暉同樣感受到了旱地冰壺推廣的勢頭,“因為不限年齡,玩起來安全又方便,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和健全人都能參與,這項運動在我們當地普及度非常高,連公司團建都能玩。”

在全國推廣成效顯著 助力殘疾人融入社會

“這一屆共有來自25個省份的26支代表隊參賽,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旱地冰壺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源于殘疾人對這個項目的喜愛。”殘特奧會旱地冰壺賽事技術代表史春燕介紹,旱地冰壺強調溝通與協作,正好切中殘疾人群體的核心需求:一是可以溝通,二是安全無隱患,三是體能要求少,級別分類容納眾多。經過近年來的推廣,這項運動讓不愿走出家門的殘疾人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魅力,也讓孩子的智力和肢體協調能力顯著提升。

據介紹,旱地冰壺是冰壺運動的陸地版本,但壺身重量更輕,對參與者的體能要求相對不高,講究個人技術與團隊戰術配合,是一項適合所有年齡段人群玩的社交體育運動。該運動以其安全、低體能要求和強團隊協作特性,正成為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橋梁。

“這次賽事場館的無障礙設施,包括交通和賽前訓練,都達到了國家標準,如本屆新增的計時記分系統,通過電子屏幕減少口頭指令,提升效率,各參賽隊伍也是極其滿意的,溝通非常順暢。”史春燕表示,參賽人數眾多,在如此高壓之下,場館和賽事競委會全程都做好保障服務,保證了賽事萬無一失,實屬不易。本屆賽事不僅刷新了規模紀錄,更成為全國推廣旱地冰壺的里程碑。未來,隨著各地持續投入,旱地冰壺有望在殘運會、學校及社區中進一步普及,書寫更多跨越障礙的團結故事。(來源:白云區宣)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