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面翻新了,樓道亮堂了,住在這里比以前舒心太多!”增城區增江街東橋東路40號小區居民的感慨,道出了增城區老舊小區微改造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民生溫度。作為“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的民生實事,增城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完成10個老舊小區微改造,覆蓋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惠及1018戶家庭、3000余名居民。如今,增江街東橋東路40號小區、新塘二中教師宿舍二期、翠華小區等昔日“老破小”,已蛻變為設施全、環境美、生活便的宜居社區,居民幸福感與歸屬感顯著提升。

民生痛點:老舊小區問題叢生

始建于1990年的增江街東橋東路40號小區,是一棟7層高的商住房。因建成年代久遠,外墻污損、滲水、墻皮脫落問題突出,不僅影響美觀,更暗藏安全隱患。類似的困擾,同樣存在于建成25年、住著79戶居民的翠華小區:路面坑洼破損、建筑外立面斑駁脫落、樓道采光窗缺失,化糞池與排水管網頻繁堵塞,空中“三線”(電力、通信、有線電視線路)如“蜘蛛網”般雜亂,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

圖為增江街東橋東路40號小區外立面改造前后

這些并非個例——消防設施缺失、照明設備損壞、電線私拉亂接、墻面滲水起皮,成為增城區待改造老舊小區的“共性痛點”,也成了居民心中亟待解決的“煩心事”。

民主參與:改造前問需于民

“改什么、怎么改,居民最有發言權。”為讓改造精準對接需求,在項目籌備階段推行“多元問需”機制,通過問卷調查、居民議事會、入戶訪談、專題研討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意見。

以翠華小區改造為例,當地建立“街道—社區—居民”三級溝通體系,召開多場專題征詢會,開展50余次入戶走訪。“有的居民擔心墻面滲水影響居住,有的希望加裝樓道照明,還有老人提出要增安防設施。”增江街規劃和自然資源管理所有關負責人說道,工作人員逐戶記錄需求清單,動態調整施工方案,確保每一項改造都“戳中”居民心坎。

圖為翠華小區門崗改造前后

這一民主參與模式,同樣應用于新塘二中教師宿舍二期、糧食小區、荔興花園等項目。通過“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改造方案既兼顧專業標準,又裝滿居民“心愿”,為后續施工打下堅實基礎。

精細施工:老舊小區煥發新顏

如今走進東橋東路40號小區,舊貌已換新顏:外墻重新粉刷后潔凈明亮,樓道裝上聲控燈告別“摸黑走”,破損窗戶全部更換,雜亂電線被規整收納,居住環境清爽又安全。

翠華小區的改造更是“精準發力”,重點推進六大工程:修復斑駁外立面、更換智能門禁系統、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完成“三線”入盒改造、加裝樓道扶手及照明設施、優化公共空間布局。曾經纏繞樓棟的“蜘蛛網”電線消失不見,昏暗的樓道變得敞亮安全,居民出行更安心。

與此同時,中鐵十二局新塘基地社區、糧食小區、荔興花園等也同步完成“升級”:增設停車位與監控設備,鋪設便民人行步道,加裝適老化扶手、無障礙坡道,更新室外消防設施。“現在小區不僅好看,更好住!” 翠華小區老住戶李大爺笑著說,“有了適老化設施,我出門買菜、散步都方便多了。”

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正悄然重塑著數千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社區認同。“改造后的家園,讓我們找到了新的歸屬感。”翠華小區的一位居民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隨著10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的全面完成,增城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在新環境中迎來全新生活,這正是“十四五”期間增城區老舊小區微改造工程最生動的寫照。(來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增城區分局)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