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五屆運動會開幕式的圣火在廣州點燃,世界目光再次聚焦這座千年商都。在精彩絕倫的開幕式背后,是開幕式主創團隊數百個日夜的匠心獨運與默默耕耘。

本期“廣州女性”對話十五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黃沛凌女士,聽她講述她與全運會的故事。這位土生土長的“大灣區女兒”,用她的專業、韌性以及對家鄉的深情,向世界展示了一場既有國際視野、又飽含嶺南風韻的體育文化盛宴。

十五運會開幕式

細膩與溫度,是女性導演的天然優勢,更是“人情味”的自覺表達

“女性導演的視角,往往在于‘看見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并將這些細節轉化為溫暖的觸點。”黃沛凌表示,作為十五運會開幕式主創團隊中為數不多的女性核心成員,她認為自己的優勢并非刻意為之,而是源于女性與生俱來的感知力與共情能力,這種特質在大型國家級項目的集體創作中,顯得尤為珍貴。

副總導演黃沛凌工作照

她信手拈來一個例子:在緊張密集的排練期間,演員們休息吃飯時,那些扮演活潑可愛吉祥物人偶的演員們,都是來自佛山黃飛鴻文武學校的10多歲的孩子,正值青春發育期,體力消耗大,消化快、吃得也多。“我們導演組在巡場時,總會特別留意這些‘小家伙’。我會特意讓后勤保障組的同事多準備些炒粉、白米飯這類實在的主食,和燒鴨等加菜,確保孩子們能‘食得飽 食得好’。”黃沛凌用粵語輕松地說道。在她看來,一場成功的開幕式,不僅在于流程的完美無誤,更在于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愛,從而由內而外地綻放出真誠的笑容。

這種對“人”本身的關注,貫穿于黃沛凌工作的方方面面。她坦言:“男性導演可能更傾向于關注宏大的場面調度和整體的節奏把控,而女性導演則會本能地更在意每個個體的狀態和情緒波動。用開幕式總監制劉偉強先生的話來說,我們追求的,正是做一個‘有人情味’的開幕式,要充分表達出‘大灣區仔女’那份獨特的親切感與包容性。”

這種細膩,絕非止于生活關懷,更深植于她對敘事細節的精準把控與藝術呈現。在備受好評的文體展演第二章《同心同緣》中,位于主火炬塔下,由粵港澳三地標志性顏色巧妙搭配而成的小小醒獅隊,成為了情感的凝聚點。“這幾只小醒獅,藏著的不僅僅是數百位普通舞獅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黃沛凌動情地說道,“更藏著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情感共通的鄉愁、鄉音、鄉情與鄉韻。我們想傳遞的是,廣州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熱土,更是一個充滿溫情、讓人有歸屬感的‘家’。這種‘家的感覺’,恰恰是女性視角最擅長捕捉和表達的。”

體育賽事強調力量、速度與競爭,而藝術表達則往往充滿柔美、敘事性與情感張力。如何平衡二者,使之相得益彰?黃沛凌用了一個極為巧妙的比喻:“體育是這場盛事的骨架,支撐起它的競技精神與規則邊界;藝術則是血肉,賦予它美感、故事與生命力;而一座城市的溫度與人文精神,才是貫穿始終的靈魂。”她以開幕式中的嶺南武術表演段落為例進一步闡述:武術本身是陽剛的、充滿力量的,當武術演員謝苗舞起詠春獨有的兵器八斬刀,在三秒鐘內完成高難度的騰空動作,而后利落落地,四周配合升起嶺南特有的植被元素芭蕉葉,光影營造出“雨打芭蕉”的詩意意境,瞬間讓整個節目在陽剛之外,平添了一份嶺南特有的婉約與靈動,達到了剛柔并濟的藝術效果。“這就像廣州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她總結道,“既有經濟騰飛、敢為人先的‘硬實力’與拼搏精神,也有滲透在早茶夜市、街坊鄰里間的‘軟溫情’與濃濃‘人情味’。”

以水為媒,展現嶺南女性的韌性

本次開幕式的藝術創意,緊緊圍繞著“水”展開。黃沛凌對此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解讀:“‘水’是我們這次創作的核心表達。首先,水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鮮明的地域特征,我們面水而生、因水而興,廣州有珠江、香港有維多利亞港,澳門則有伶仃洋,海洋連接著世界;其次,水也是嶺南文化的傳統符號,在粵語文化里,蘊含著許多與‘水’相關的美好寓意,比如‘掂水’(很好、很棒)、‘威水’(了不起),都代表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當被問及整個開幕式中最希望觀眾記住哪個瞬間時,黃沛凌幾乎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木棉花開的那一刻。”在開幕式尾聲,伴隨著主題歌的激昂旋律,舞臺中央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之力,“生長”出15朵巨型空飄道具木棉花,紅色的花瓣在現場數萬觀眾屏息凝神的注視下,緩緩綻放,壯麗而充滿儀式感。與此同時,身穿紅色裙服的空中表演者如同飛翔的精靈,與地面盛開的木棉花相互輝映。隨著主題歌推向高潮,現場數萬名觀眾不約而同地點亮手機閃光燈,跟著節奏搖擺。瞬間,整個場館化作一片璀璨的星海,與空中的木棉紅花交織成一幅“天海一心”的壯麗畫卷,情感濃度達到頂點。這個極具感染力的創意背后,浸潤著無處不在的嶺南精神與黃沛凌個人成長的體驗。

六百多個日夜,在挑戰中淬煉成長

本屆十五運會開幕式,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其意義非凡,挑戰也空前巨大。黃沛凌坦言,在整個籌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調整再調整”。

“整個開幕式的文體展演分為三個篇章,最初我們接到任務時,時長規劃是110分鐘。但隨著方案的不斷優化和調整,后來壓縮到90分鐘,在后續的節目審查和合成階段,為了確保整體節奏和電視轉播效果,最終時長確定為75分鐘。”黃沛凌回憶道,“要在如此有限的時間里,既要充分呈現嶺南的人文歷史文化精髓,又要融入最新的科技手段,展現時代風貌,同時還要保證節目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這對我們整個創意和執行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每一次時長的壓縮,都意味著要對原有方案進行傷筋動骨般的調整,意味著無數個創意需要被忍痛割舍,也意味著已有的排練成果可能面臨推倒重來。這對團隊成員的耐心、毅力和創造力都是極大的挑戰。

她分享了籌備期間一個讓她記憶深刻的感動瞬間:“六百多個日夜,確實有苦有甜,壓力最大的時候,整夜整夜睡不著覺。但籌備期間最感動的,是看到團隊里所有人的堅持。哪怕每次聯排都進行到深夜,那些扮演‘海洋粒子’的舞蹈演員們,還有那些來自文武學校的孩子們,即使嘴上偶爾會喊著‘好累’,但音樂一響,他們立刻就會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以赴。尤其是當下火爆出圈的吉祥物人偶的扮演者們,都是十幾歲的少年,頂著8公斤重的人偶服,每一次排練都汗流浹背,但每次休息時拿開頭套,露出的總是燦爛的笑臉,還會用帶著童音跟我們說‘不辛苦,很開心’。那種純真的熱愛和投入,真的很能打動人,也常常在我覺得疲憊時,給我注入新的力量。”

副總導演黃沛凌工作照

從十五運到燈光節,讓運動之美與城市光影持續共鳴

十五運會開幕式任務雖已結束,但黃沛凌的藝術探索并未停歇。作為廣州又一張國際級城市名片——廣州國際燈光節的策展人,她正致力于將十五運會所激發的運動激情與藝術之美,延續到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審美之中。

她認為,十五運會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級項目上的組織能力和文化自信,而廣州國際燈光節則是一個讓普羅大眾能近距離、沉浸式感受這種藝術與科技、體育精神結合的絕佳平臺。“讓市民和游客在漫步花城廣場、欣賞珠江夜景的同時,就能感受到光影藝術帶來的震撼與美好,從而讓更多人看到廣州的活力、創意與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來源:廣州市婦聯)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