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采摘、鄉村民宿、紅色研學……近年來,河北省農文旅加速融合,呈現特色化、精品化轉型態勢,涌現出一批優質項目。

怎樣讓農文旅融合成為解鎖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今年以來,我省多位政協委員深入田園鄉村調研,聚焦龍頭帶動引領、創新融合模式、打造特色品牌等關鍵環節,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為激活鄉村潛能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

龍頭帶動

深度整合區域內特色資源

8月17日,張家口市蔚縣,田園蔚州綜合體核心項目——九宮峪康養度假區里熱鬧非凡。歡樂戲水、非遺體驗、民俗表演等20余項特色活動,讓眾多游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度假區試運營一個月,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周末客房預訂率在90%以上,其中京津游客占比達七成。”蔚尚瑞熙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蔣雯介紹。

蔚縣農、文、旅資源豐富,隨著2024年底京蔚高速全線貫通,從北京等地來的游客數量大幅增長,單純的自然風光游、歷史古跡游、民俗風情游等傳統項目,已無法滿足當下的多元需求,亟待新業態出現。

搶抓這一寶貴機遇,蔚縣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加速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蔣雯告訴記者,田園蔚州綜合體是蔚縣投資規模最大、輻射范圍最廣的農文旅融合項目,距離京蔚高速最近的出入口僅800米,規劃面積達18.5萬畝,覆蓋4個鄉鎮18個行政村。

“除了九宮峪康養度假區,我們還在這里布局了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谷野南山民宿、UTV全地形車等旅游體驗項目。”蔣雯說,度假區正式運營后,預計每年接待游客230萬人次,可為當地群眾提供固定就業崗位300多個、季節性就業崗位2000多個。

田園蔚州綜合體的創新實踐,讓省政協委員、河北華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玉生備受啟發。在他看來,讓農、文、旅的“手”牽得更緊,強化龍頭企業的“鏈主”地位是關鍵。

周玉生委員建議,優先在省級層面統籌布局重點農文旅融合項目,加大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信貸等精準支持,鼓勵“鏈主”企業深度整合區域內的農業資源、文化遺存和自然稟賦,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從單一觀光向沉浸式體驗、從季節性經營向全時段運營的轉型升級,最終形成“以農促旅、以文塑旅、以旅興農”的良性循環生態。

創新模式

打開閑置資源經濟增長新空間

8月16日,在涿州市上胡良村,一座座白墻黛瓦的徽派小院錯落有致,盡顯江南韻味。

在村西一處綠意盎然的院子里,來自北京的退休職工谷女士坐在太陽傘下,悠閑地賞花品茗。“兩年前來實地考察時,我一眼就相中了這里的田園生活,簽下了長租協議。”谷女士說,現在每天拾掇拾掇花草、養養貓狗,再約三五好友喝喝茶,日子過得舒心愜意。

如何盤活農村沉睡的閑置資源,是鄉村全面振興無法繞開的難題。2023年3月,保定市啟動“保定小院”項目,把京津冀協同養老作為切入點,瞄準京津客群長租市場,有效鏈接城市需求與鄉村資源,盤活閑置農房,以自然風光、鄉土風情、鄉愁文化和田園生活為特色,打造了一批集生態休閑、康養度假、產業融合于一體的沉浸式院落租賃產品。同時,依托“保定小院”設計建造聯盟,打造集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營銷等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全面提升建設運營管理水平。

省政協委員、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朱勇長期關注“保定小院”發展。他在調研中發現,該項目運營兩年多來,北京、天津等地長租客戶占比達75%,周末親子游、短期康養客群眾多,印證了市場對高品質鄉村生活的強烈需求。“這一農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不僅盤活了鄉村閑置資源,更催生出庭院經濟,讓傳統農宅變身銀發經濟新載體。”他說。

讓“保定小院”成為更多人向往的詩意棲居地,朱勇委員建議,針對京津老年客群,提供定期健康監測、線上問診、綠色就醫通道等增值服務,解決異地養老核心痛點;打造療愈型田園生活,通過設計種植、采摘等低強度農事體驗,提升長租吸引力;構建“京津社群”與互助生態,組織興趣小組、節慶活動等,營造熟人社區氛圍,增強歸屬感與安全感。

做強IP

實現從“網紅”到“長紅”跨越

“看,這幅‘我愛館陶’的畫作竟然是用五谷雜糧拼成的!”8月9日,在邯鄲市館陶縣壽東村入口處,一幅25米長的糧畫作品吸引了眾多游客打卡拍照。

壽東村不臨山、不靠水,2014年之前還是省級貧困村。為甩掉貧窮帽子,當地引入糧畫產業和全國知名糧畫大師,通過“糧食+藝術”探索農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經過十余年發展,如今,村里不僅聚集了11家糧畫企業、4個大師工作室,還建起了糧畫學校和研究院。糧畫工坊、非遺市集、農家民宿沿街鋪開,游客可以體驗糧畫制作、品嘗石磨面粉、住進夯土院落。

“以前按斤賣糧食,如今按幅賣藝術。”壽東村黨支部書記張付仁介紹,現在一幅精品糧畫可以賣到數千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不足1萬元躍升至2.65萬元。

怎樣持續擦亮糧畫IP?曾多次來這里調研的省政協委員、民革邢臺市委會委員于晶晶積極出謀劃策:“開發多元產品線,比如推出大師聯名高端系列、拓展家居飾品等輕量化文創,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建立糧畫電商直播基地,通過‘線上定制+線下體驗’提升知名度,擴大銷售半徑。與中小學校合作開發研學課程,設計從農田認知、糧食加工到糧畫創作的全流程體驗,打造農文旅研學精品線路。”

于晶晶委員認為,當前,我省在農文旅IP打造中,普遍存在文化符號轉化率低、產業鏈條單一、市場辨識度不高等問題。她建議,深挖非遺、民俗等文化內核,將剪紙、皮影等符號融入文創設計與場景打造,提升轉化效能;延伸“農文旅+”鏈條,開發研學、康養等業態,推動“觀賞”向“體驗消費”升級;聚焦地域特色打造標桿IP,如圍繞太行山水、壩上草原等設計專屬標識,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強化市場記憶點,實現IP從“網紅”到“長紅”的跨越。(記者 劉冉)

編輯:李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