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省人大常委會對水土保持“一法一辦法”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

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近日,省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的落實情況開展執法檢查。

執法檢查組認為,我省深入貫徹水土保持“一法一辦法”相關規定,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的態勢進一步穩固,建議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堅持預防保護優先、嚴格監督管理、科技創新賦能,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管理效能。

以獎代補,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積極性

初秋時節,在位于唐山市豐潤區五鳳頭村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佰億特項目區,層層疊疊的梯田上遍植蘋果、櫻桃、梨、桃等果樹,勾勒出一幅豐收畫卷。

“過去一下大雨,地上總會橫七豎八地沖出許多水溝,既影響群眾出行,也破壞生態環境。”五鳳頭村黨支部書記高立民說,水土保持工程項目實施后,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土坡路變成了水泥路,梯田修得更加平整,荒山坡漸漸變成了花果園。

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紅利。“參與水土保持、造就青山綠水,公司不僅能正常盈利,還獲得了真金白銀的獎勵。”河北佰億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命文說,該公司承建的水土保持工程項目通過驗收后,獲得省財政獎補資金210多萬元,有效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動力。

執法檢查組了解到,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水土保持投入路徑,拓寬投資渠道,通過以獎代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目前,全省以獎代補政策范圍已擴大到17個縣(市、區),累計實施以獎代補項目23個,撬動社會資本4958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3平方公里。

“我們還通過免批復實施方案、免財政評審等方式,簡化項目前期工作,提升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省水土保持工作總站副主任田衛堂介紹。

經自主申報、比選審核等流程,2023年,河北佰億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順利成為以獎代補工程建設主體。該公司承建的水土保持工程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平方公里,新增經濟林190畝,年均可增加產值111.37萬元。

水土保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以太行山、燕山、壩上等區域為重點,執法檢查組建議,進一步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政策支持協同,完善水土流失治理資金保障機制,繼續推行以獎代補政策,高質量推動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效能。

科技賦能,提升水土流失監測智慧化和精準化水平

坡面徑流泥沙自動監測儀、土壤水勢自動監測儀、土壤入滲觀測儀、土壤蒸滲儀……近日,在易縣崇陵水土保持監測站,一個個“黑科技”令記者大開眼界。

“這些設備是我們監測易縣崇陵小流域水源的‘智慧眼’。有了它們,植物‘喝’了多少雨水、地表流走多少雨水、多少雨水滲入土壤等數據,都能一目了然。”保定市水土保持試驗站站長王潔說。

水土流失監測是水土保持的基礎工作之一,可為水土流失防治總體部署、規劃布局、措施配置、監督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去年,以易縣崇陵水土保持監測站為主體的白洋淀流域水生態保護與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水利部2024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籌建)認定名單,是華北地區唯一站點。

水土保持離不開科技的強大支撐。執法檢查組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堅持科技創新賦能,加快推進智慧水土保持建設,通過整合優化現有水土保持監管、治理、監測等數據庫,構建水土保持數字化場景,推進水土保持智能管理。其中,我省將省級水土保持應用系統與雄安新區區域監測相結合,全面提高人為水土流失監管的智慧化和精準化水平。

智慧守護綠水青山,執法檢查組建議,持續支持水土保持學科、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觀測站建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創新能力,加快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優化監測站網布局,補齊監測短板,著力構建標準統一、上下貫通、業務協同、資源共享的數字水土保持監測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示范引領,推動生態“好顏值”變經濟“好價值”

8月25日,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梨巖村風景如畫。走進這里的梨巖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區,只見擋土墻、溝道清淤等治理措施有序實施,推動流域內各村域環境展露新顏。

梨巖生態清潔小流域位于井陘縣天長鎮域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包括梨巖村、秀水村、曹泉村等5個行政村。2023年,井陘縣以當地特色產業為依托,推動水土保持與現代農業、生態旅游融合,探索創建綠色產業型生態清潔小流域。

“通過攔截地表徑流、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目前,梨巖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率達87%,基本實現水不下山、泥不出溝。”井陘縣水利局水保站站長王春琛說,在保護流域生態的同時,鄉村旅游也借勢發展,一批集休閑、露營、餐飲、采摘于一體的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今年4月,在井陘縣梨巖生態清潔小流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簽約儀式上,梨巖村與石家莊霆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簽訂生態種植業產品購買協議,交易額55萬元,成為石家莊市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首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省通過搭建交易通道、核算產品價值、廣泛宣傳推介等,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生態‘好顏值’向經濟‘好價值’轉變。”田衛堂介紹,除梨巖生態清潔小流域生態產品外,去年,海河流域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交易也在易縣成功落地,交易土壤碳匯和林果經營權100萬元。

有序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價值轉化,執法檢查組建議,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轉化路徑,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調發展,實現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保值增值。(河北日報記者 劉冰洋)

編輯:李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