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萬億元,2023年10.4萬億元,2024年11.5萬億元……最近幾年,京津冀經濟體量每年都向前邁出一大步。GDP不斷攀升的同時,三地也出現了“六鏈五群”這樣的新名詞,“中關村”的金字招牌也在天津、雄安等地立了起來。

種種新動作預示著協同發展2.0版的迭代升級。近日,記者采訪了協同發展一線的產業界人士和專家,從他們的視角觀察三地加速邁向世界級城市群。

產業協同已進入強鏈補鏈新階段

在汽車產業中,零部件產值對比整車產值的“整零協同比”是最能體現一個區域產業協同的指標——長三角地區是1.5,而京津冀只有0.6。

“京津冀有18家整車廠,整零協同比低,意味著大量零部件都需要從區域外采購,無形中增加了成本。”中關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促進會會長張夕勇說,僅這些零部件從長三角、大灣區等地運到北京整車廠的運輸成本,就讓每輛新能源汽車的造價增加兩三千元。

京津冀區域的汽車產業鏈需要繪出“同心圓”。張夕勇以長三角地區的4小時新能源汽車產業圈舉例: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公里外的浙江寧波,則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整個區域內,還有大大小小各種零部件供應商。

當務之急是解決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弱、區域輻射帶動不足、測試驗證體系不完善、產業鏈與創新鏈銜接不暢等問題。去年,京津冀啟動規劃建設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包含北京順義、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處園區。

三地都有園區,是否會出現盲目競爭、互挖墻腳的問題?“從根源上三個園區就各自有很清晰的定位,雖然有些產業方向有重合,但三地政府部門有協調機構來解決統籌分配的問題。”張夕勇認為,京津冀汽車產業要聚焦價值含量高、技術含量高、強鏈補鏈迫切性高的環節大力招引項目。

去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十年。回顧這十年,產業協同從早期更多是“轉移與承接”,也就是北京產業向天津、河北轉移布局,轉向三地共同謀劃“六鏈五群”,協同打造六條產業鏈、五大產業集群。

就像汽車產業鏈一樣,京津冀共同打造一條產業鏈,難題是讓產業鏈環環相扣。

“三地要一起把產業鏈做強,把‘蛋糕’做大。”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產業鏈的“斷點”源于企業密度不夠,京津冀的產業網絡亟待織密,特別是要在津冀重點布局面向產業化的小試、中試基地,彌補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死亡之谷”。產業協同的過程中,三地也可創新探索跨區域利益共享機制,激勵要素自由流動。

“孔雀東南飛”折射創新生態不夠強

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每年有大量的創新成果誕生。但過去,成果鮮有就近在天津、河北轉化,而是直接“飛”向長三角和大灣區。

“‘孔雀東南飛’的根源在于區域內部創新生態協同不足。”李國平解釋,北京基礎研發強,但津冀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的落地能力弱,企業配套能力不強。

張夕勇也引用了一組數據:京津冀有69家技術專業服務機構,數量不足且呈現單極主導,大部分都在北京;但長三角的102家技術專業服務機構則是多中心均衡分布。

“十四五”時期,“北京研發-津冀轉化”模式已初步形成,三地還通過共建曹妃甸協同示范區等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數據顯示,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已由2013年的7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元。

這一成交額雖然年均增長率達到25%,但還有增長空間。“十五五”時期如何進一步激發潛力?

北京中關村之外,在100多公里外的天津、雄安新區都分別還有“中關村”。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5800余家,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開園僅兩年就吸引200余家企業落戶。

“中關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自己獨有的優質創新生態,‘類中關村’創新生態在天津河北落地,與當地的創新平臺可以攜手打造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園區,培育不同層級和發展階段的創新企業。”李國平舉例,北京、天津、雄安新區恰好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創新三角”,可發揮創新集聚作用,輻射帶動整個區域,加快形成“研發-轉化-產業”閉環,提升創新能級。

毗鄰地區應率先打破行政壁壘

北三縣與通州區已建成11條對接道路,跨潮白河的橋梁一座接一座搭起來,引進和開通多條北京公交線路、定制快巴通勤線路;通武廊打造協同發展先行區,北京重點產業加速向其延伸……在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所設計的圈層中,毗鄰地區往往處在通勤圈內。經過“十四五”時期“硬聯通”的提升,毗鄰地區正面臨“軟聯動”的挑戰,要從“好鄰居”變成“一家人”。

“京津冀毗鄰地區應該是打破行政壁壘的‘先行區’和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橋頭堡’。”李國平說,毗鄰地區的作用并非簡單承接產業轉移,而是通過空間鄰近優勢,率先探索制度、標準、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示范區”,為協同發展蹚出路子。比如,率先統一市場準入標準、環保標準和監管規則,打造無差異的營商環境。

放眼21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多圈層、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浮現。

在李國平看來,通勤圈內當前通勤多為進京單向流動,未來應在環京地區通過完善交通一體化措施,提升通勤效率,高標準配置優質教育、醫療及商業文體設施,提升本地宜居宜業水平,形成雙向或多向通勤模式。再往外圍看,功能圈則應更加聚焦“創新”二字,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圈則應依托幾條重要交通廊道,推動要素資源合理布局。(記者曹政)

編輯:張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