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崖州區,科研人員正在查看哈密瓜長勢。

實驗室里,科研人員緊盯基因測序儀上跳動的曲線,精準定位作物抗逆基因;田埂間,改良后的新品種在熱帶陽光下茁壯成長,稻穗飽滿沉甸甸……

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科技創新,核心在深化改革。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時代浪潮中,三亞作為熱帶農業發展的前沿陣地,依托南繁硅谷核心載體,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企業為主體,全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注入持續動能。

服務國家戰略,打造熱帶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三亞始終將服務國家戰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置于突出位置,聚焦生物育種、數字農業等關鍵領域,構建起涵蓋科研平臺、實驗基地、產業孵化的全面創新體系。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科研資源支撐,這里培育出高產水稻、抗病蟲作物等數十個適配熱帶氣候的優質新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三亞方案”。

11月17日至18日,2025海南農業科技創新交流活動暨農業科技大市場建設推進活動在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舉行。活動期間,國內外嘉賓圍繞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發展主題,展開深入探討與務實交流。

當前,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產業升級為支撐”,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協同創新,全力構筑高水平開放的農業科技前沿陣地,推動三亞成為熱帶農業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三亞的熱帶氣候與種質資源優勢為農業科技突破提供了天然實驗室。”主題分享環節,深耕農業科技領域多年的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陳凡,見證了育種技術從“看天吃飯”到“精準設計”的變遷。他坦言,我國人口多、耕地少,提高農業產出效益、打通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破解的核心課題,而技術創新正是關鍵答案。

從傳統經驗性觀察到現代統計分析與遺傳分析,再到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編輯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科技正經歷深刻變革。

當前,入駐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的科研單位與企業,運用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實現從“經驗種糧”到“數據育種”、從“看天吃飯”到“精準耕耘”的轉變,熱帶農業的產業鏈條在科技賦能下不斷重塑升級。

突破核心技術,引領“智能+生物”科技創新

回溯育種發展歷程,從馴化育種、遺傳育種、分子育種到設計育種,技術手段持續迭代升級,育種“4.0時代”已成為現實。

智能品種能感知風雨,智能培育可精準導航。這不是遙遠的構想,而是正在三亞田間變成現實。

“育種5.0時代是智能品種的智能培育時代——培育的品種要智能,培育品種的技術手段更要智能。”陳凡介紹,借助新型基因編輯手段可實現作物“快速進化”,徹底改變傳統育種依賴漫長自然選擇的模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數字化篩選與精準農業技術,推動產業向高效化、智能化轉型。

“我們追求的是高產、美味、營養、抗逆的優質食品,這需要解析不同基因功能并實現最優組合。”陳凡描繪出智慧育種的清晰藍圖:通過大數據分析所有可能的基因組合,實現精準“導航”,高效培育符合多元化需求的智能品種。

這類智能品種的核心優勢,在于能自主應對環境變化,在不同發育階段動態調整株型,既提升光能、肥料、水資源等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增加糧食產量、優化食味與營養品質,又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自然災害損失。

目前,AI賦能作物育種的表型精準預測技術日趨成熟,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的育種平臺已從構想變為現實。與會嘉賓普遍認為,大數據是未來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唯有通過數字化成果實現技術與業務流程深度融合,才能充分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

企業既是科技創新的“出題人”,也是“答題人”。海南自貿港政策如春風化雨,滋養著農業科技企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的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19年落戶以來,公司從不足10人的小團隊發展為150余人的專業隊伍,累計斬獲9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核心產品“LP026-2”獲得農業農村部首次頒發的全國區域證書。目前,公司已與300余家種業企業建立合作,推動700份改良材料技術轉移,2個轉基因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海南自貿港政策為企業提供了‘加速跑’的沃土。”談及發展感受,該公司戰略企劃經理李港說,“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的快速審查通道,將我們的專利申請時間從通常的1-2年大幅縮短至最短3個月,這對企業創新是極大激勵。”此外,各類惠企政策、人才政策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助力集聚并留住核心人才。

破解轉化難題,構建農業科技大市場生態

科技創新成果能否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衡量創新成效的關鍵標尺。三亞正全力打造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及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南繁硅谷”,服務全國農業發展。

“海南熱帶農業需求具有特殊性,必須聚焦本地特色作物,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以“農業科技大市場”建設為突破口,通過成果評估、平臺搭建、模式創新、專業培訓等舉措,打通“科研—產業—市場”閉環。

“當前成果轉化主要存在供需錯配和價值錯位兩大問題。”該負責人解釋,科研端成果與市場端需求存在信息不對稱,部分優質成果轉化效率偏低,而一些價值有限的成果卻可能讓需求方承擔高昂成本。為破解這些痛點,海南著力構建集成果評估、交易平臺搭建、轉化模式探索與人才培訓于一體的服務體系,旨在暢通轉化渠道、精準對接供需,充分釋放科技創新的市場價值。

下一步,海南將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重點支持新品種選育、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企業是成果轉化的“樞紐”,三亞也將持續依托自貿港政策優勢,激發市場活力,讓農業科技真正賦能生產實踐。

從科研人員的實驗室到農戶的責任田,從企業的技術攻關到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力,三亞的農業科技創新,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對“讓中國人飯碗端得更牢、吃得更好”的踐行,是藏在田間地頭的民生溫度,是扎根自貿港的奮斗力量。

以創新為犁,耕耘自貿港沃野;以科技為種,孕育新質生產力。三亞的探索,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張慧臏/文劉琪成/圖)

編輯:索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