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貿易港旅游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1年制定的《海南省旅游條例》同時廢止。《條例》有哪些亮點,將如何影響海南旅游的未來圖景?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就此采訪了海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陳才,對《條例》進行解讀。
突出兩大核心優勢,著力豐富旅游業態
海南旅游資源豐富,充滿熱帶海島特色的自然資源則更為獨特。但長期以來海南旅游業還存在明顯短板,依托濱海資源開發的旅游產品居多,“旅游+”和“+旅游”產品供給不足。
《條例》發揮海南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提出多條深化旅游、文化、體育融合,挖掘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旅游業態,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舉措。
在《條例》所推動的多元旅游業態中,陳才認為,海洋旅游與熱帶雨林旅游是海南最具競爭力的兩大核心。
《條例》明確指出,“鼓勵發展海洋旅游,提升濱海度假、出海觀光、海上運動以及休閑漁業等旅游產品質量”,“鼓勵發展森林旅游,支持依法利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公園、濕地、紅樹林等生態資源,開發森林觀光、戶外探險、自然科普、野生動植物觀賞、養生度假等森林生態旅游產品”。
“國內游客來海南最主要的動機就是看大海。”陳才表示,“椰風海韻”構成了游客對海南的共同印象。緊隨海洋之后,獨具特色的熱帶雨林資源同樣備受青睞。他指出,占地接近海南島面積七分之一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對島外游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陳才進一步解釋,在海南多種旅游業態中,海洋游與雨林游始終位列前兩位。“其他業態若開發得當,也能顯著增強海南旅游的吸引力,豐富游客體驗。”他補充道,近年來海南建設的環島旅游公路和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正是為了更好展現這些優質資源,提升全域旅游體驗。
面對旅游資源開發中普遍存在的同質化問題,陳才坦言完全避免并不現實,但可通過科學規劃與差異化定位予以緩解。他以三亞打造“游艇之都”、萬寧打造“沖浪之都”為例,表示通過精準定位能夠有效形成特色優勢。他建議各市縣在《條例》實施后,深入挖掘本地資源特質,塑造獨具魅力的旅游品牌。
低空旅游與夜間經濟將迎發展契機
《條例》在促進產業融合,培育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方面,不僅突出了海南特色,積極推動海洋旅游、森林旅游、低空旅游等特色旅游新業態,還鼓勵開發夜間旅游產品,以及特色旅游商品和美食品牌,拓展旅游消費空間。
如《條例》第19條明確:“鼓勵發展低空旅游,支持開展低空觀光、低空飛行表演與培訓、低空賽事、低空運動等活動,開發直升機、滑翔機、熱氣球、跳傘、滑翔傘、動力傘、牽引傘等低空旅游項目,豐富低空旅游的形式和內容。推動在具備條件的旅游景區、環島旅游公路驛站等區域建設低空飛行器起降場地。”
針對低空旅游,陳才認為其發展潛力巨大,能為游客提供“飛翔的視角”,重新發現海南的美。
他以海口為例表示,從“平面”看旅游資源或許不如三亞突出,但規劃低空旅游線路時,其獨特性便顯現出來:“一眼看兩省”,即廣東省與海南省,同時俯瞰南渡江入海口、火山地貌與城市風光,資源稀缺性得以凸顯。同樣,從空中俯瞰環島旅游公路,能清晰地看到海岸線的岬角海灣與鮮明的色彩層次,體驗尤為獨特。
陳才認為,《條例》的實施將為低空旅游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撐,如飛行指揮中心、飛行營地及低空飛行器制造等,并通過智聯網串聯成智慧系統,提升管理效率與游客體驗。
《條例》第22條提出,“鼓勵發展夜間經濟,打造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培育和引進各類夜間消費業態,豐富夜間旅文體產品供給。推動商場、餐飲、文化場所延長營業時間,允許在重點旅游區內設置通宵營業酒吧和娛樂演藝場所”。
陳才認可海南發展“夜經濟”的天然氣候優勢,但也指出當前仍以服務島內居民為主,存在市場容量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業態不夠豐富等問題,影響了游客的夜間體驗。他認為,《條例》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夜間經濟,將對此起到關鍵的支撐和提升作用。
陳才總結道,作為中國旅游改革的“試驗田”,海南制定的這部《條例》充分考慮了自貿港背景下旅游發展的特殊情況,其施行必將為海南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記者 劉曉惠)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