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婁底11月13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 通訊員 李中聲)“十四五”收官之際,婁底經開區交出亮眼成績單。這片僅占全市3.7‰土地面積的區域,貢獻了全市近1/3的規模工業增加值、2/3的外資外貿和1/4的稅收,從湖南省最晚起步的地市級綜合性園區之一,實現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蛻變,成為湘中大地崛起的“工業引擎”。

實力塑口碑:核心指標穩步增長

“十四五”期間,婁底經開區以穩增長、提質量為主線,核心經濟指標實現跨越式增長。2024年,園區技工貿總收入達1644億元,較2020年的1350.2億元年均增長5.05%;進出口總額92.23億元,較2020年的83.25億元年均增長2.59%,外向型經濟韌性凸顯。

硅鋼產業園(央廣網發 吳永華 攝)

園區先后斬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綠色園區”等國家級稱號,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在湖南省“五好園區”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二,在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排名穩步提升,實現從“跟跑者”到“競跑者”的轉變。

轉型促突圍:“三鋼三電”鑄就產業鏈優勢

作為中部“材料谷”建設核心區,婁底經開區圍繞“三鋼三電”謀篇布局,推動產業從“單點突破”向“全鏈協同”轉型。

在“三鋼”領域,園區已建成全球領先的汽車板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熱處理薄板基地、國內最大的硅鋼基板生產基地,形成80萬噸高端家電板、100萬噸高強鋼、200萬噸汽車板、200萬噸高端硅鋼的規模化產能,鋼鐵新材產業入選湖南省11個重點產業。2025年1-9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兩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逾500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70.9%,成為經濟“壓艙石”。

電機產業園(央廣網發 吳永華 攝)

在“三電”領域,以湖南漣鋼電磁材料、浙湘新材料等企業為引領,打造“15分鐘車程”產業聚集區,實現硅鋼分條、鐵芯沖壓到電機、變壓器制造的全流程覆蓋。華菱薄板產業園、電機產業園集聚“三電”項目64個,園區內配套率超60%,電機產業配套率達95%以上,形成“本地生產、本地配套、本地銷售”生態。此外,工程機械產業向高端裝備制造拓展,先進陶瓷、新能源儲能等新興產業加速建設,文昌科技、初源新材等企業進入上市沖刺階段。

科創開新局:70余項技術實現進口替代

婁底經開區構建以“材料谷”科創中心為引領的“1+X+N”科技創新體系,現已建成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孵化器和眾創空間5家、省級研發平臺47家。

第一工業園(央廣網發 吳永華 攝)

依托科創體系,園區多項技術成果突破。漣鋼獲評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專項評估最高評價,其工程機械用高強度耐磨鋼板成為全國“金杯特優產品”;婁底市中興液壓件有限公司48.5噸大挖油缸逐步替代進口;VAMA二期引進創新性鍍層技術,填補我國高強、超高強汽車板生產空白;漣鋼與三一聯合推出國內首臺套超高強輕量化電動重卡。

截至目前,園區70余項產品實現進口替代,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的74家增至117家,國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76家。

變革謀發展:體制機制優化釋放活力

“十四五”期間,婁底經開區推進多項改革。完成調區擴區,調出面積311.71公頃、調入面積597.74公頃,總面積達2312.7公頃;推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剝離290項社會事務,將代管街道移交婁星區,聚焦抓產業、促創新主業。

政務服務與資源利用改革同步推進,360項政務實現“園區辦”,466家企業享受“幫代辦”,落地“標準地+承諾制”“彈性供地”等政策;2024年通過“騰籠換鳥”等方式盤活低效(空閑)土地65宗、1644.8畝,減免企業稅費19.8億元,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展望未來,婁底經開區將立足中部“材料谷”主陣地,鞏固汽車板、高強鋼、硅鋼領先地位,向鈦材料等前沿領域延伸,目標2030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突破25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500億元,持續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