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如霞鋪展,白羽逐風翩躚。9月23日,湖南省寧鄉市碧桂園學校學生走進新寧崀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崀山行:探秘丹霞,朱鹮相伴”為主題開展護鳥實踐活動,在紅層峰林間追尋“東方寶石”蹤跡,解鎖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共生共榮的“崀山密碼”。

活動首站,學子們踏入崀山朱鹮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結合朱鹮從瀕危到繁衍的鮮活故事,揭秘這種冰川時期“動物活化石”的生存智慧——2022年,南山國家公園分兩批次引進24只朱鹮在此放歸,如今已監測到野外自然繁育幼鳥10余只,年年添“新丁”,成功形成全球緯度最低的可自我維持自然野化種群。

隨著科普宣傳片展開,“鹮田一分”項目中村民每畝稻田留出一分地供朱鹮覓食、2023年底升級的“魚稻輪作”模式將覓食區域提升至50%等細節,讓大家讀懂生態保護背后的科學施策與全民共識。

丹霞山麓的實地觀鳥環節中,學子們在監測員指引下,手持望遠鏡屏息凝視。朱鹮紅頂長喙的身姿掠過馬尾松林,潔白羽毛與赤紅丹霞相映成趣,遠處水田里“朱鹮踱步覓食、村民田間勞作”的人鳥共居景象,被大家用鏡頭與筆記定格。

“這畫面里藏著最生動的生態課!”有學生輕聲感嘆。隨后走進村民家中,窯市村村民雷澤配“種朱鹮稻年增收二三十萬”的講述,讓學子們真切體會到生態保護的民生溫度——“朱鹮稻”每斤售價比普通大米高出3元仍供不應求,石田村更借生態優勢帶動50余人就業,2022年村集體收入同比增長33.3%。

“守護生態不只是保護鳥類,更是守護我們的家園!”學生羅慕妮說,未來要做生態理念的“小喇叭”。學生陳宣宇望著眼前的丹霞碧野感慨:“崀山的每只朱鹮、每片稻田,都是生態保護的活教材。”

此次研學讓學子們既收獲了朱鹮保護的專業知識,更見證了崀山“生態生金”的實踐——從巢旁高清攝像頭24小時監測、樹干涂黃油防蛇護巢的科學守護,到“鹮田一分”“魚稻輪作”的棲息地優化,再到“朱鹮米”、研學游帶動的增收致富,這套生態保護“組合拳”讓丹霞大地煥發新生。

近年來,新寧依托崀山世界遺產資源,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朱鹮種群從“引種放歸”到“三代同堂”、“美麗經濟”從“零星起步”到“蓬勃發展”的故事不斷上演。而越來越多的少年踏足這片土地,正讓“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在青春心中扎根,讓崀山的生態密碼代代相傳。(鄢躍斌 錢宇杭)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