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會現場
11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永軍介紹“十四五”時期湖南人社工作情況。過去五年,全省人社系統圍繞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主題主線,聚焦民生之本、夯實保障之基,交出了一份溫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全省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373萬人
高質量充分就業不斷推進。據介紹,湖南探索形成了產業就業聯動的政策體系,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27條、應對疫情穩就業16條,配套出臺穩崗位提技能保就業16條等穩就業促就業政策措施,深入開展就業政策一致性評價,建立重大項目崗位歸集發布機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就業提質擴容。
構建形成了留湘來湘并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支持體系,統籌部署支持大學生創業“七個一”行動,高規格開展“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系列行動。
完善形成了輸出吸納結合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體系,勞務協作機制數量、鄉村車間、吸納脫貧人口就業人數均為全國第一。
推動形成了線上線下協同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長沙、株洲、湘潭、永州先后獲評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城市,是全國連續四年獲評項目的六個省份之一。
“十四五”以來,全省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373萬人,年均增長70萬人以上,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穩定在1700萬左右,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穩定在25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保持在5.3%左右;累計為97.36萬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84.90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40.38億元。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李永軍介紹,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改革、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平穩銜接,個人養老金制度全省鋪開,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創新開啟,超齡就業人員工傷參保啟動試點。
全民參保計劃深入推進。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5307.18萬人,較“十三五”末增加111.31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56.96萬人、995.24萬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116.09萬人、174.77萬人。待遇水平穩步提升。“十四五”以來,全省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工傷職工月人均傷殘津貼逐年穩步增長;相較“十三五”末,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增長55.75%,失業保險金月平均標準增長45.04%。
截至9月底,全省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3021.26億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達2762.72億元。出臺《湖南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條例》。
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620.8萬人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李永軍介紹,目前全省專技人才總量395萬人,較“十三五”末增加40萬人。構建了“1個實施意見+多個系列標準+多項配套政策”的職稱制度體系。連續五年開展產業人才“湘產專場”職稱評審,評審高級職稱3500人以上;“一產一策”評審模式在全國得到推廣。在農、林、教、衛等領域探索實施“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3.83萬人獲評基層高級職稱。全省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分別達到167人和300人;博士后科研站點達383個,在站博士后3201人。
技能人才培育成效顯著。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620.8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3.6萬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104.8萬人和13.5萬人。“十四五”以來,全省技工院校累計招生28萬人,目前在校生14.35萬人,保持穩步增長。累計建成國家和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4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65個。我省本土培養的技能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規范有序。“十四五”以來,全省事業單位累計招聘高校畢業生5.58萬人。指導鄉鎮事業單位落實“三放寬一允許”政策,面向基層教育、衛生等領域實施定向招聘;完善事業單位人員培訓機制,創新培訓形式、拓展培訓渠道,“十四五”期間培訓年平均達128萬人。穩步實施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全省累計晉升6.05萬人。全力保障鄉鎮基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緊缺急需高層次人才、義務教育教師等人員工資待遇。
新業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實施方案陸續出臺實施
和諧勞動關系不斷鞏固。健全勞動關系協商機制。大力實施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計劃,合力提高企業用工管理水平。我省最低工資標準從“十三五”末的1220元—1700元/月提高到1800元—2200元/月,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穩定在90%以上。組建企業用工風險“一站式”防控中心,發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工業園區)公共服務系列標準,出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實施意見,有效防范化解風險。
健全勞動權益保障機制。我省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等新業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實施方案陸續出臺實施。接力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安薪行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等專項行動。我省連續3年在國務院對省級政府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中獲評A級。“十四五”以來,全省共立案查處和協調處置欠薪問題線索60834件,為38.3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待遇39.8億元。
健全勞動爭議調處機制。落實全省人社系統廳、局長定期集中接訪制度,累計接待來訪群眾14543人次、信訪事項5081件次,現場解決2801件次。建設“人社+工會”勞動爭議調解室,持續打造334家金牌調解組織;農民工工資爭議速裁庭及速裁團隊實現全省縣市區“全覆蓋”。累計培訓基層勞動關系協調員7.9萬名。全省勞動人事爭議案件仲裁結案率保持在97%左右;調解成功率達到74.7%,較“十三五”末提高2.7個百分點。
全省“311”就業服務已覆蓋202.2萬人
人社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努力推動標準服務,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同標準受理。制定權責清單129項,推動依法全面履職。縱深推進“綜合柜員制”改革,群眾辦事從“跑多門”變為“進一窗”。
推動下沉服務。全省共建成可提供公共就業服務的場所31588個,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476家零工市場構建“綜合性+專業性+零工驛站”的服務體系,推動形成“15分鐘就業服務圈”。全省社銀合作網點、2.93萬個村(社區)推行高頻事項“就近辦”。
推動線上服務。“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子系統全部上線,169項高頻事項實現“全程網辦、一網通辦”。省內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免辦;跨省轉移養老保險關系成為全國首批試點省份。打通數據壁壘,建立社保費系統聯合運維機制。全面推進社保卡在人社服務、交通出行、就醫購藥等領域的場景應用,著力打造“百姓卡”“百事卡”“百通卡”。目前全省社保卡持卡人數達5712.17萬人;簽發電子社保卡4024.52萬張,較“十四五”初期增長168.8%。試點應用以來,使用社保卡乘坐公交352.64萬人次、就醫購藥5078.42萬人次、文化旅游14.61萬人次。
推動效能服務。推進高效辦成“員工錄用一件事”、“退休一件事” ,辦理時限分別從79天、110天縮短至最快7天、22天。
“十四五”以來,全省“311”就業服務已覆蓋202.2萬人,推薦崗位1538.74萬人次、職業指導735.88萬人次,累計開展政府補貼技能培訓331.96萬人次。
李永軍表示,“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在望,全省人社系統將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聚力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以更實作風、更優服務、更高效能夯實發展基礎、增進民生福祉,助力現代化新湖南建設開好局、起好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笑雪 攝影 鄒尚奇 郭宇軒)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