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濰坊市高新區北海學校的一間創新實驗室內,一堂別開生面的“全息勞動課”正在進行。在指導教師陳斐的引導下,學生們戴上流線型全息頭盔,借助科技的力量,瞬間“穿越”至五十公里外的現代農場,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農業探索之旅。

課堂上,學生們通過頭盔設備,“置身”于一片金黃的麥浪之中。他們不僅能“赤腳”感受濕潤的泥土,近距離觀察麥穗間閃爍的傳感器,還能目睹無人機精準施藥、機械蜻蜓授粉等現代農業場景。課程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將真實的農事場景與數據可視化、智能裝備模擬操作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直觀理解現代農業的運作模式。

“注意看三號區域的麥穗狀態!”李老師的聲音在虛擬空間中響起。當學生看到幾株泛著橙色預警光的麥子時,銀色無人機迅速飛抵,懸停噴灑納米藥劑。有學生下意識伸手去接,藥霧卻穿透掌心化作光斑——這一刻,他們才恍然意識到自己正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參與這場“田間管理”。

課程設計不僅展現科技魅力,更注重引發學生對農業發展的深度思考。當畫面從黑白歷史影像中佝僂的人工施藥場景,切換回無人機精準作業的金色麥田,學生們深刻體會到技術發展為農業帶來的變革。針對“農民是否會失業”的疑問,課程通過展示“麥田指揮部”中技術人員運用智能手套修正AI方案的場景,闡釋了“人機協作”的未來趨勢——科技不是取代,而是賦能,傳統經驗與人工智能將在新時代農業中共同發揮作用。

課程臨近尾聲,學生們在追逐授粉機械蜻蜓的過程中,還“誤入”垂直農場區域,近距離觀察機械手修剪枯葉的精準操作。下課鈴聲在虛擬麥香中響起,學生們摘下頭盔,筆記本上已畫滿傳感器與無人機的草圖。

“這堂全息勞動課是我校推進‘智慧教育+勞動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創新實踐。我們不僅希望學生了解現代農業技術,更希望通過虛實融合的體驗,讓他們理解科技與人文、創新與傳統的關系。未來,我們將繼續拓展此類課程,讓學生在感知科技力量的同時,始終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的尊重,為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未來人才奠定基礎!睘H坊市高新區北海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