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8月20日消息(記者劉博倫)“學校關起門來辦教育,單純成了考大學的地方,這是我們希望辦的教育嗎?家長焦慮于成績,卻缺乏專業指導,只負責把孩子從學校接出來又送進輔導班,扼殺了學習興趣和天性,這是家長想要的教育嗎?”2025年2月19日,在濟南市教育局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高新區教育文體部黨組書記、部長高一鳴拋出的兩個“教育之問”,直指當下教育改革的痛點。而濟南高新區以“三引導”工作法(教育引導家庭教育進步、教育引導公民素養提升、教育引導社區文明發展)給出的系統性答案,正成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濟南高新區金谷德藝小學“玩轉木工”勞動實踐(央廣網發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教育文體部供圖)
時代之問下的破題:從“孤軍奮戰”到“協同共治”
新時代教育改革浪潮中,“立德樹人”的核心命題面臨諸多現實挑戰:教育功利化、短視化傾向顯著,學生“身心不一、知行脫節”現象頻發,家庭教育逐漸脫離生活實踐,社會育人資源零散化、碎片化……這些難題,曾是濟南高新區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教育不是學校的‘獨角戲’,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編織的‘成長網’。”高一鳴表示,基于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高新區創新性提出“三引導”工作法,將教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與社區,構建起全環境立德樹人的生態閉環。這一探索,不僅回應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更彰顯了基層教育治理的擔當與智慧。
濟南高新區科航路學校“動感晨跑團”(央廣網發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教育文體部供圖)
機制共建:雙軌聯動筑牢協同根基
破解教育協同難題,機制是“牛鼻子”。2024年,中共濟南高新區工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濟南高新區全環境立德樹人“三引導”行動方案》,首次清晰界定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雙軌運行、同向奔赴”的協作關系,為“三引導”落地畫下“路線圖”。
在學校教育線,高新區推行“教育引導、學校實施、社區支持”三級聯動機制:教育文體部成立“三引導”課程發展中心,負責課程規劃與評價;學校設立“三引導”課程實施中心,校長任主任、副校長任協調員,具體推進課程落地;社區則成立協調保障中心,提供資源支持與反饋。
社區教育線則對應“教育引導、街道推進、社區實施”三級聯動:教育文體部牽頭,聯合法院、公安、黨群工作部、應急安全部等11個部門成立“三引導”社區教育委員會,統籌資源;街道辦事處成立相關部門,指導社區開展工作;社區(村居)依托高新區社區教育學院,結合實際組織課程與活動,同時加強與學校聯動。
“雙軌三級機制像‘齒輪’一樣咬合運轉,讓學校、家庭、社會不再是‘平行線’。”高新區教育文體部相關負責人說,機制運行以來,各部門協同效率有效提升,以往“學校喊破嗓子,社會響應寥寥”的困境徹底改觀。
濟南高新區為學子開設特色機器人拼裝課程(央廣網發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教育文體部提供)
融合共育:課程與平臺激活育人生態
“三引導”的生命力,在于以課程為核心、以平臺為紐帶,讓教育融入生活肌理。高新區構建的“510N”課程體系,成為串聯各方的“主軸”——圍繞“道德法治、科學文化、身心健康、公共生活、家庭教育”5大素養,開展10項素養提升行動,開發N種特色課程,形成“區域基本盤+學校/社區特色盤”的立體課程網絡。
在“伙伴+”學生成長共同體項目中,這一體系得到生動實踐。針對假期看護難與素養提升需求,項目設計“運動與健康、閱讀與觀影、勞動與研學、藝術與審美、文化課提升”5大類課程,開發11門區級精品課,推送17類社區課程資源。截至2025年7月,全區8008個共同體覆蓋4.7萬余名學生,孩子們在社區公益課堂學急救、在研學基地探科學、在家庭勞動中悟責任,實現了“假期不空轉、成長不停步”。
平臺搭建讓教育場景更鮮活。“校園開放月”活動中,高新區中小學、幼兒園敞開大門,家長可走進課堂聽課、參與校本課程開發;24所學校運動場向社會開放,漢峪小學甚至將DJ版校歌和健身操教給居民,操場成了社區“健身廣場”;“家庭同成長”行動中,“同讀一本書、同看一部電影、同唱一首歌”等活動,讓全區家長在陪伴中更新教育理念;“四個一”家庭學習環境提升行動,通過“家庭自助+學校幫扶+社會捐助”模式,幫助389個家庭為孩子提供獨立學習空間、舒適桌椅、專屬書架和護眼燈,讓“最好的學區房是自家書房”成為共識。
“以前覺得教育是學校的事,現在跟著孩子參加‘家庭成長學院’,我學會了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正豐中學一位家長的感慨,道出了平臺賦能的實效。該校參與活動的家庭中,59%表示親子關系 “明顯改善”,54%的家長“不再焦慮成績,更關注孩子全面發展”。
濟南高新區學生成長共同體在寒假期間與交警一起執勤(央廣網發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教育文體部供圖)
資源聚合:社會力量共筑教育共同體
“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打開校門‘借勢借力’。”高新區教育文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聚攏資源,該區已建成5類社會資源庫,讓教育從“內部循環”走向“開放共享”。
在研學資源方面,“繁星計劃”打造31個校內研學基地,“亮星計劃”鏈接122個校外研學基地,金谷小學請來《紅旗畫刊》殷昭俐先生、山東畫院盛洪義教授等老干部、老學者,為學生開設傳統文化課;家庭教育專家庫匯聚百余名志愿者,242場講座覆蓋數萬家庭;8609名志愿者組成服務隊伍,鳳凰國際社區聯合山東大學志愿者開設的寒假公益課堂,成了孩子們的“假期樂園”;249處社區活動場地與220門社區公益課互補,泉城書房海川教育集團分館依托崇化學校圖書館而建,作為全市面積最大、藏書最多的省級首家無感借閱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后已經舉辦了100多場活動,日均接待讀者超400人次。
資源開放帶來“乘數效應”。學校運動場、圖書館向居民開放后,年均服務社區群眾12萬人次;全區學校利用報告廳開展400余場公益親子觀影活動,惠及7.3萬余個家庭;法治副校長按季度開展教育活動,學生法治意識顯著提升。“現在不是學校‘單打獨斗’,而是全社會一起‘托舉’孩子成長。”高新區雅居園小學校長姚晶說。
濟南高新區金谷小學社區志愿者駐校指導學生學習書法(央廣網發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教育文體部供圖)
成效彰顯:從校園到社區的文明蝶變
“三引導”的深入推進,正讓高新區發生深刻變化:學校“一校一品”、幼兒園“一園一品”特色凸顯,家校關系從“博弈”走向“信任”,社區從“陌生人社會”變成“熟人社區”。
在學校,金谷小學的“學者講堂”、漢峪小學的“健身文化”、崇華學校的“書香輻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品牌;在家庭,1000個“學習型家庭”成為標桿,家長從“教育焦慮者”變成“成長陪伴者”,鳳凰路小學幾位家長因孩子結緣,結伴出游成了常態;在社區,鳳凰國際社區的“暢游泉城”項目開展50多期,臨港街道的“童樂繽紛暑期”活動覆蓋多個村莊,居民從“對社區挑刺”到“為社區建言”,亂扔垃圾的少了、鄰里互助的多了,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三引導’的核心,是通過教育引導凝聚社會共識,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治理合力。”高一鳴表示,這一模式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全國破解教育深層矛盾提供了“高新智慧”。
濟南高新區康虹路小學學生成長共同體在家長帶領下學習宋代茶文化(央廣網發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教育文體部供圖)
面向未來:為教育強國注入基層動能
從機制創新到資源融合,從課程落地到文明養成,濟南高新區的“三引導”實踐,不僅回答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區域之問”,更探索了基層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
隨著“三引導”的持續深化,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區域,正以教育為紐帶,凝聚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注入強勁的基層動能。正如高新區環保科技園社區書記盧傳花所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當每個家庭、每個社區都被喚醒向善向美的力量,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最堅實的根基。”
濟南高新的探索證明了教育的破題之路,不在“閉門造車”的空想里,而在“協同共治”的實踐中。這一以“引導”為核心的區域教育新范式,正為更多地方提供著溫暖而有力的啟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