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櫻學校的屋頂溫室里,一堂別開生面的“智慧勞動課”正式開講。課堂上,學生們化身“數字園丁”,通過代碼與數據,親身實踐著物聯網、生物技術與數字編程融合的現代農業。
這門課程深度融合了前沿科技與勞動教育。“初入課堂,閃爍的環境控制面板曾讓學生們感到既陌生又興奮,甚至有人誤將營養液參數輸成碳酸飲料配方,引發系統警報。”指導老師田金慧開玩笑表示,現如今學生們已能熟練地對著平板電腦,分析不同光波段對番茄糖度的影響系數。
精準農業:用算法實現“按需飲水”
課程的核心之一是讓學生親身實踐精準農業。不久前,一個學生小組研發的智能滴灌算法被成功接入學校農場系統。通過土壤濕度傳感器與氣象數據聯動,數百個微型噴頭能以毫米級精度進行灌溉,實現了每一株作物的“按需飲水”。當學生們看到幼苗因得到精準照料而舒展葉片時,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
植物急診:用數據守護生命
課程還設置了極具挑戰性的實踐環節,如“植物急診”。在一次“生菜搶救行動”中,蜂群無人機傳回的葉脈熱力圖發出警報。學生們迅速啟動應急協議:一組用光譜儀分析葉綠素含量,另一組調試營養液配比,還有同學在數字孿生系統中模擬干預方案。最終,他們成功診斷出問題為鈣元素暫時性移位。這個過程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現代農藝師更像是手持數據板的生命體征監測員。
數字傳承:讓傳統經驗在代碼中延續
課程不僅面向未來,也注重傳承。在“農藝知識數字化”項目中,學校邀請老園丁李師傅,將他賴以成名的嫁接絕活轉化為可量化的決策樹模型。當老師傅布滿老繭的雙手與學生們的代碼注釋同屏出現時,傳統經驗與人工智能完成了奇妙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算法中特意設置了“隨機擾動因子”,以模擬老師傅所說的“每棵苗都有自己的脾氣”,體現了科技對自然復雜性的敬畏。
“這門課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智慧農業的核心技能,更構建了一套連接科技與生命的教育新模式。我們通過項目式學習,成功培養了學生的數字素養、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對傳統技藝的敬畏之心,這為他們適應未來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櫻學校的老師告訴記者。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