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大學城,來自上海電力大學人工智能學部的清潔能源技術專業碩士生時鵬,走進今年第一場秋季校園招聘會。面對210多家用人單位帶來的4000多個就業崗位,他驚喜地發現,“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的交叉領域已形成產業需求,“無論是運用新的算法優化電網調度,還是通過智能預測來提升‘風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自己的研究課題都有了用武之地。”
這名2026屆畢業生趕上了好時機。針對此前高校學科與產業一線之間“知識倒掛”、供需錯位的現象,今年,“上海高等教育重服務、強貢獻計劃”啟動實施。試點高校“一校一策”,改變以往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辦學邏輯,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讓“供給側”輸出的人才真正符合相應行業需求。
“請進來”“走出去”“住進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化工業軟件核心技術攻關”被列為國家戰略重點之一。2025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300億元,工信部數據顯示,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國產化率僅10%,高端市場長期被海外企業壟斷。
工業軟件“人才荒”怎么破?基于“重服務、強貢獻”計劃,上海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與國產大型通用CAE仿真平臺Generator的研發企業——昆侖數模“手拉手”,重構人才培養體系。面向每屆約60名本科生,力工學院和錢偉長學院力學專業全面升級傳統必修課《有限元及其應用》,比重達1/4的12學時均用于昆侖數模的軟件結構前處理教學。同時,新設《工程裝備力學仿真與分析》選修課,由校內教師與企業工程師按3:1的課時比例聯合授課,把企業真實項目案例搬進課堂,實現“學用同步”“真題真做”。
“請進來”更要“走出去”,甚至“住進去”。緊貼國家與上海重大戰略任務,上大力工學院2025級碩博70余人赴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開展大飛機關鍵設計技術力學實踐課程。他們的學長,如2024級碩士生王思敏赴中航氣動中心“住企聯培”,進行為期一年的大飛機噴流噪聲機理與試驗研究;2023級碩士生翁愷文赴京入駐中國科學院力學所,進行量子計算在流體力學應用方面的研究;2023級博士生王宇澤則在張江重點實驗室聚焦極紫外光刻機光源腔內動態氣體流動關鍵問題,“看得見裝備、摸得著流程”。
從大飛機到光刻機,聯合培養真“硬核”。上海電機學院半導體精密測量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負責人李志松說:“通過與企業聯合開展項目開發,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了解企業生產一線的真實需求,有助于畢業后快速走上崗位。”
最近五年,共有超過60家集成電路相關產業鏈企業錄用近1300名上海電機學院畢業生,包含各個細分領域的名企——中芯、華虹、積塔、中微、芯源微等。其中,在華虹集團就職的上海電機學院校友,累計近800人。
發力培養“結構性稀缺”人才
根據《上海市強化重點領域人才精準供給 動態調整高等學校招生結構規模實施方案》,上海明確擴招“理工農醫”:到2026年時,理工農醫學科門類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占比要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理工農醫學科門類的本科生招生占比更是要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
作為全市唯一的農科研究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今年新開設本碩“新農班”,分別由經過層層選拔的首批40名本科生、21名研究生組成。其中,“元鼎卓越農林創新班”以國際著名魚類學家、中國魚類學主要奠基人和水產教育家朱元鼎命名。
衣食天下,必須接地氣、服水土。作為水產養殖專家,水產與生命學院高級工程師王春常常下鄉下水,如今成了“元鼎班”首任班主任,他外出調研不再是單獨行動。在生鮮集市,王春和專班學生邊逛邊交流,探究各類水產品背后的經濟規律。
對于滬上文科院校而言,面臨的問題是人文社科人才“結構性稀缺”,比如缺乏涉外法治、區域國別研究等“外向型”“國際范”的新質人才。
在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國際公法》課程成為法學主干課程之一,其特色模式“辯論賽進課堂”入選教育部國家級本科一流課程。
修習《外層空間法》課程的本科生蘇鈺婷說:“結課后我抓住賽事選拔的機會,加入模擬法庭賽隊中。”在參加第21屆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的過程中,她通過撰寫英文訴狀、口頭辯論獲得極大鍛煉,現已成功保研。在今年第16屆“萊頓-塞林”國際航空法模擬法庭競賽中,華政校隊以中國區選拔賽亞軍的成績晉級國際半決賽,并以國際半決賽正方總分全球第一的成績晉級國際總決賽,最終榮獲國際賽亞軍(全球第二)和正方最佳書狀獎(全球第一)。
讓教授進廠充電跨界輔導
在承擔“強服務、重貢獻”綜改試點的上海理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更加注重細分市場。
以前學院更多進行醫療器械研發人員的梯隊培養,現在醫療器械的認證體系、監管方面也缺乏人才。副院長胥義告訴記者,培養方向從原來的設計研發工程師,延伸到醫療器械注冊和法規事務工程師、質量控制工程師、臨床事務工程師等,“圍繞應用場景的不同環節改進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在變,師資也要相應轉型。上理工醫工交叉組建起跨區域、跨單位、跨學科的“跨界導師組”,化解以往學生與導師“一對一”可能發生“錯配”的現象。
目前,上理工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共有150名校內導師、400名校外導師,對約700名學生在包括三甲醫院在內的臨床一線進行聯合培養。他們深度參與醫療器械產品從概念驗證、技術突破,到臨床試用、上市監管的全過程。
學院還計劃明年建成醫療器械產業學院,與不少于32家企業、醫院共建,更新20%的現有課程,教師團隊40%來自臨床和產業界。
行業特色高校還主動把教師“送出去”在崗充電。上海電力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王道累教授就在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吳涇熱電廠實踐,“這些積累反哺教學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程思維也明顯增強。”按照上海電力大學“雙師型”教師提升計劃,學校要求新進教師至少擁有6個月企業實踐經歷,并選派骨干教師赴頭部企業掛職,目前全校雙師雙能教師的比例達75%。
“必須擁有一支‘既懂理論、又懂生產’的教師隊伍。”上海電力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顧春華表示,在師資雙向流動下,同時引進企業技術骨干擔任“產業教授”,現有來自國網、南網、五大發電集團,以及華為、特斯拉、寧德時代、上海能建、晶科電力等企業的百余位工程專家走進上電課堂,帶來產業一線的技術與案例,成為教育教學新常態。(記者 徐瑞哲 李蕾)
原標題:
“理工農醫”高校試點一校一策培育“重服務、強貢獻”緊缺人才
從大飛機到光刻機,“硬核”聯培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