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約一場網球、再聚個餐,是屬于很多上海網球愛好者的快樂。近日在徐匯區興南花園小區網球場,2025上海社區健康運動社會網球嘉年華暨星耀網球夏季友誼賽,吸引了一群網球發燒友們不懼炎熱,切磋球技。有意思的是,他們中有不少就是興南花園的居民。
誰能想到,這片如今人氣爆棚的網球場,幾年前還是一片積灰的破敗場地。2022年,興南網球隊從鄰里業主打球的小團體發展而來,通過居民眾籌翻新球場,如今不僅成了居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更成了圈子里小有名氣的“網紅”場地。
讓閑置球場“重獲新生”
網球隊運營負責人王藝峰回憶起球場的“重生”之路,感慨不已。場地有段時間閑置,小區里二十幾位網球愛好者動了心思——把球場從第三方收回來,自己管理!可收回場地后,大家傻了眼:地面破損、設施陳舊。“要想用得舒服,就得翻新。”球友們一拍即合,決定自籌資金整修。
“我們二十幾個人,約定好每人自愿掏5000元,很快就湊了十幾萬元。”王藝峰說,這筆錢全用在了球場翻新上,從地面修復到設施更新,大家全程參與,就盼著球場能早點用起來。而鵬哥作為后來的隊長,也見證了球場的變化:“我搬到興南花園十年了,以前都是外面跟老朋友們打打球,球場翻新后,我也成了常客。”
翻新后的球場煥然一新,徹底告別了之前的破敗模樣。更重要的是,這片球場從此回歸居民手中,為后續的自治管理打下了堅實基礎。“現在家門口就有這么好的場地,太幸福了。” 一位居民忍不住稱贊。
球場運營還給業委會帶來收益,高于第三方運營時的租金,既保證了球場的正常運轉,也為小區公共事務貢獻了力量。
精細運營實現資源共享
如今走進興南花園小區,只要提到網球場,居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這不僅因為球場環境好,更因為這里的運營模式貼心又公平,能惠及每一位居民。
“我們專門開發了小程序,不管是俱樂部成員還是普通居民,想打球都得通過小程序預約,還得付費使用,不存在‘資源獨享’的情況。” 鵬哥解釋道,很多人擔心小區資源被團體占用,其實完全沒必要,大家都一視同仁。
在時段安排上,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周二晚上“比賽日”,適合常打球、想競技的人;周五晚上“免費教學課’,有水平高球友來免費教學;周六早上“養生球時間”,適合年紀大些、不想運動太激烈的居民。最近,剛剛成立了女子網球隊,周四早上有了她們的專屬時段。
小區居民、建筑設計師段老師對此深有體會。因為平時要上班,打球時間有限,自從有了小區里的網球隊,他能確保一周打三次球。“周末兩次、工作日一次,每天晚上7點到10點是網球隊的訓練時間,不需要提前訂場地、約球友,到點了拿個球拍去就行。”隨著打球頻率的提高,段老師的球技也穩步提升,最開心的還是收獲健康。
除了日常打球,網球隊還經常舉辦各類活動。“每年5月1日是我們的成立日,前陣子剛慶祝完四周年。10月還有一次社區比賽,11月也要籌備球隊活動。” 王藝峰說,這些活動不只是團體內部的,也歡迎周邊小區里的網球愛好者,“大家一起玩,氛圍特別好。”
球場成“里弄文化”新載體
“以前住小區,鄰居之間都不怎么說話,現在因為網球,好多不認識的都成了朋友!” 鵬哥笑著說,這是球場帶來的意外驚喜。如今在興南花園,每到傍晚或周末,男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晚上喝老酒、搓麻將,而是紛紛下樓打球,網球場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鵬哥的社交圈也因為網球改變了。“以前打球的伙伴散了后,就很少有固定球友了。現在不一樣,一起打球的基本都是小區鄰居,新鄰居搬來,我們還會主動邀請他們加入。”他說,大家還會一起組織活動,比如去周邊酒吧看網球比賽,“一群人一起看球、聊球,比自己在家看有意思多了。”
網球隊里偶爾會因為有人搬家、新成員加入略有變動,但始終是一個緊密的團隊。隊員們群策群力,發揮各自的特長,如今網球隊有專屬的Logo、統一的隊服,還有周邊產品,有模有樣。大家都有強烈的歸屬感,“一起把球場運營好。”
在上海,小區網球場不少,但像興南花園這樣的管理模式并不多見。很多小區的網球場收入進了業委會,可一旦提翻新費用,提案常常通不過,場地質量越來越差。而興南花園的網球場,靠著居民自治,不僅越辦越好,還成了圈子里的“網紅”。“來過我們網球場的人,都特別喜歡這兒的氛圍,我朋友、同事來玩過,印象都特別好。”鵬哥自豪地說。
如今,這片小小的網球場,不僅承載著居民們的運動熱情,更成了新時代“里弄文化”的載體,讓陌生的鄰里變得親密,讓整個小區充滿了活力與溫情。(記者 秦東穎)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