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9月15日消息(記者沈梅)1911年,閘北水電公司的第一臺發電機組在黃浦江畔轟鳴啟動,為上海閘北地區點亮了民族工業的第一縷電力之光。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座見證中國電力工業變遷的老廠從未停下發展的腳步,始終以轉型求突破——1930年擴建后,上海閘北發電廠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電力企業,也是中國最早的火電廠之一;1953年,它躋身上海第一批公私合營企業;1974年,它又成為當時上海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之一。
步入數字能源時代,這座老廠再度煥發新生。自2023年啟動虛擬電廠業務以來,閘北電廠已聚合2000余戶用戶資源,接入規模近60萬千瓦,涵蓋樓宇空調、工業企業、充換電、儲能、數據中心等多個場景。2025年夏季用電高峰期間,其單日最大響應能力近50萬千瓦,占上海全市虛擬電廠總調節能力的43%,成為保障城市能源安全的“隱形支柱”。
從依賴外資到自主領先,從傳統火電廠到數字能源先鋒,這座百年電廠不僅記錄了中國電力工業的完整變遷,更實現了工業遺產保護與數字能源創新的深度融合。
傳承:紅色基因與工業遺產的精神錨點
“閘北電廠的百年歷史,不是掛在墻上的老照片,而是融入我們血脈的技術基因和紅色底色!鄙虾il電東海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副廠長黃志堅的話,道出了這座老廠轉型的核心邏輯——從未“推倒重來”,而是在傳承中創新,讓工業遺產成為前行的“精神錨點”。
回溯歷史,紅色印記早已刻入電廠的發展脈絡。1949年至1950年,閘北發電廠先后遭遇敵人轟炸破壞12次,面對斷壁殘垣與緊迫的供電需求,電廠工人抱著“堅持發供電,就是給予敵人最強硬的回擊”的信念,不顧硝煙與危險沖進廠區搶修設備,用堅守護住了新中國的建設成果。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全廠1443名職工又主動投身增產捐獻,共捐獻2架飛機和3億元(舊幣),以樸素的家國情懷為國家助力,這些故事至今仍是電廠精神傳承的重要篇章。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信念,更在技術與制度層面為行業留下了寶貴財富。1960年,在閘北發電廠首次安裝運行了國內自主研的第一臺AK-50型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打破了技術依賴,邁出了中國電力設備自主化的關鍵一步;1955年,電廠職工毛克文發明“汽輪機運行操作卡”,讓操作人員能按既定步驟規范作業,這一創新后來成為整個電力行業“兩票三制”的重要起源,沿用至今仍是電力安全生產的基礎性制度,為行業安全運行筑牢根基。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機組逐漸退役,但閘北電廠并未讓歷史“沉睡”。秉承“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創新”的理念,老電廠迎來了“鳳凰涅槃”的新生。2021年,國網上海電力將原電氣控制樓改建成電力特色鮮明的“民族之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個以電力工業為主題的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地由原先的閘北發電廠展館升級而成,展覽面積達2500平方米,較舊展館增加了25倍。在這里,鄔達克設計的廠房圖紙保存完好,紙頁上的線條仍能讓人讀懂當年的工程智慧;中國自主研發的雙水內冷發電機組模型靜靜陳列,金屬外殼的斑駁痕跡訴說著電力工業自主化的艱辛。這些見證歷史的“老物件”變成了“活教材”,既展示著“一滴油到一度電”的能源生產全流程,也讓參觀者在觸摸歷史的同時,直觀感知電廠的轉型成果!拔覀兿M屇贻p人知道,今天的數字能源創新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實現的。百年沉淀的歷史基因,就是我們轉型方向的‘指南針’!秉S志堅說。
轉型:從傳統電廠到虛擬電廠的創新突圍
改革開放后,閘北發電廠的發展軌跡隨時代需求不斷調整,在一代代電力工作者的接續奮斗中,為上海電力工業改革發展持續貢獻力量。彼時,上海電網向大機組、高參數、大電網方向迅猛發展,社會環保意識也不斷提升,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閘北發電廠逐步轉型為大城市中心重要的調峰調頻電廠,承擔起電網峰谷負荷的調峰、調頻使命。即便面臨發電機組啟停頻繁、負荷變化大的挑戰,電廠始終將安全生產放在首位,確保機組安全穩定運行,連續多年頂峰率達到100%,為城市電網安全筑牢屏障。
1994年,閘北電廠開啟了現代化轉型的新征程,著手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科技新型電廠。1996年8月26日,第一臺10萬千瓦9E級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順利并網發電;1997年1月1日,4臺10萬千瓦燃氣輪發電機組全面投入商業化運行,并以此組建閘電燃機發電廠,成為當時全國發電容量最大、具有國際水平的燃氣輪機發電廠,投運后其安全運行水平及各項經濟指標,均位居全國燃機發電廠前列。
2019年,隨著傳統機組功成身退,這家企業又以破局者的魄力率先轉型,躋身上海虛擬電廠賽道的“先發者”行列。這份從歷史中積累的行業積淀,讓它對電力系統的理解遠超一般運營商,也能更精準地把握虛擬電廠“聚合資源、服務電網”的核心本質。
支撐這份轉型底氣的,是一支堪稱“電力工匠軍團”的專業隊伍。在356名員工中,有19名高級技術專家領航方向,34名中級技術骨干筑牢根基,更有89名高級技師、141名技師組成的“技能天團”,搭配數十名持證建造師與全資質管理團隊。從發電側到用戶側的全鏈條技術儲備,從傳統電力工程到新型虛擬電廠的全場景實戰經驗,讓閘電東海在資源聚合時既能“看透”不同類型負荷的調控機理,又能“玩轉”多領域資源的協同調度——這正是它區別于其他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
成立僅兩年的虛擬電廠業務,已交出了震撼行業的成績單:2000余戶簽約用戶覆蓋樓宇、工業、數據中心等全場景,70萬千瓦簽約容量、50萬千瓦最大可調能力的“硬實力”,讓它在上海電網20余次響應調用中穩居前列;2024年,其接連突破10萬千瓦、35萬千瓦級負荷調控,更印證了“說到做到”的調控實力。與此同時,與市級平臺無縫對接的標準化示范平臺,不僅實現了電力資源“可觀、可測、可調、可控”,更成為行業可復制的范本。這份“既懂傳統又通創新”的獨特優勢,讓它的聚合方案既有歷史經驗打底,又有前沿技術賦能。
如今,閘電東海仍在不斷拓展虛擬電廠的資源聚合邊界:從深挖化工企業蓄能資源形成行業調研報告,到盤活數據中心柴發資產與中國電信達成雙贏,再到聚焦V2G車網互動等新賽道布局,這家“百年老店”正以沉穩的底蘊與創新的銳度,持續探索能源服務的新可能!伴l北電廠的綠色轉型之路,得益于對行業發展的深刻理解,也源于百年歷史所沉淀的‘紅色傳承與創新基因’!秉S志堅強調,老廠的歷史從不是包袱,而是前進的力量,未來電廠還將進一步挖掘用戶側資源,強化科技賦能,不斷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從民族自強的火種,到綠色變革的先鋒,這座百年電廠正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重新定義自己的使命。在“雙碳”目標引領的今天,閘北電廠的轉型之路,不僅是一部企業的百年成長史,更為傳統能源企業如何平衡歷史傳承與創新突破,提供了可借鑒的“上海經驗”。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