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 新氣象 新成效】破解傳統產業生態難題 推進固廢資源循環利用
我省煤矸石綜合治理走出綠色轉型新路徑
從煤矸石土壤化技術填補生態材料空白,到千萬噸級煤矸石綜合處置項目開工建設;從單一填埋到多元利用;從分散處理到集群發展……山西省煤矸石綜合利用的實踐印證了“固廢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當前,山西省正以煤矸石治理為切口,破解傳統產業生態難題,培育煤矸石利用綠色新動能,為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探索出了轉型發展的綠色樣本。
11月初,記者走進古交市西曲街道石炭咀村與港立村交界處的無名溝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現場。中試區內,經過分選的煤矸石基質材料整齊堆疊,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在其表面覆蓋復合固體碳源,后續還將噴灑生物菌劑實現固硫,確保處理后不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作為古交市煤矸石資源化利用試驗基地,項目通過破碎、分選、分級等多道精準工序,將煤矸石轉化為生態功能土、再生骨料、低熱值煤三類產品,讓黑色固廢完成了華麗的“綠色轉身”。
煤矸石是煤炭開采、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其長期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還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帶來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問題。推動煤矸石綜合利用不僅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山西省聚焦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大、歷史堆存量大、消納困難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棄物等利用處置問題,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統籌推進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著力補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短板,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去年7月,山西省印發了《山西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確定了8方面25項任務,明確提出要以“無廢城市”建設為總抓手,標本兼治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27年全面完成重點區域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構建全過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西。
按照《行動方案》,在煤矸石綜合治理方面,首先,要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嚴格高污染項目準入,加快煤炭領域技術攻關,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煤矸石等固廢的產生強度;其次,推進資源化高值化利用,鼓勵發展煤矸石基先進陶瓷、功能材料等高端利用途徑,對于不同類型的煤矸石,如灰黑色、黃褐色、灰白色等,根據其特性“因材施用”,制定不同的資源化利用路徑;第三,加快國家級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探索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拓寬消納渠道。同時,要加強對排矸場的管理,確保其符合環保要求,建立健全煤矸石污染防治、綜合利用獎懲制度,形成“激勵+約束”的長效治理格局。
大同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矸石等固廢資源分布廣、規模大、品種多,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既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今年4月,落戶于大同市云岡區的千萬噸級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開工建設。作為國內首個集千萬噸級煤矸石綜合處置與新型建筑部品部件研發生產于一體的大型項目,其采用“裝配式+固廢利用”創新模式,將煤矸石轉化為高強陶粒、高嶺土、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化工等領域。
隨著治理和綜合利用體系不斷完善,昔日黑色的矸石山正蛻變為綠色電站、建材基地、生態良田。從技術突破到產業集群,從生態修復到綠色轉型,山西省以煤矸石綜合利用為支點,撬動大宗固廢資源化的深度變革,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未來,隨著制度保障持續強化、技術創新不斷迭代、產業協同愈發緊密,山西省必將在固廢治理領域書寫更多“變廢為寶”的精彩答卷,為美麗山西建設注入強勁動能。(記者程國媛)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