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記者從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北魏早期墓葬在咸陽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其形制較為完整,為研究咸陽地區歷代墓葬的分布和歷史演變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據介紹,此次發掘的這座北魏早期墓葬是長斜坡墓道土洞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為直壁、穹窿頂,東西兩壁呈外弧形,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墓葬規模較大、形制較為完整,出土器物共26件(組),包括鎮墓獸、鎮墓武士俑、鞍馬、牛車、陶豬等20件(組)陶俑,以及灶、磨、碓、倉、井、墓志磚等各類陶器。
據考古專家趙旭陽介紹,在關中地區,從西晉到十六國時期的墓葬中并沒有隨葬鎮墓獸和鎮墓武士俑的傳統。北魏始光三年拓跋燾占領關中,此后長安地區墓葬的陶俑明顯受到平城風格影響,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開始出現鎮墓獸和鎮墓武士俑。
綜合文獻資料可知,隨葬鎮墓俑的傳統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中,魏晉時期初成,唐代發展至鼎盛。而鎮墓俑也是隨著時代的演進在不斷變化,后秦至北魏初年,鎮墓獸和鎮墓武士俑逐漸增多,排列呈現出對立狀態,同時部分陶俑開始帶有鮮卑色彩,陶馬足下粘接踏板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征。“此次發掘出土陶俑的風格呈現比較濃厚的鮮卑文化色彩,這一發現進一步佐證該墓葬的年代應是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的北魏早期平城時代。”考古專家表示。(記者 趙爭耀)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