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8月20日消息(記者張強)“十四五”以來,天津市武清區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會同甘肅平涼市靜寧縣、涇川縣,緊緊抓住特色產業提升和產業集群打造的“牛鼻子”,加大產業協作力度,持續優化當地產業結構,增強當地內生發展動能,助力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筑基架橋,搭建平臺優化機制,暢通產業協作“大動脈”
一是堅持把共建產業園區作為產業協作的“突破口”。立足“一縣一園”發展目標,充分摸清園區建設底數、資源稟賦及產業需求,共同研究謀劃園區產業布局,合理確定了靜寧縣東西部協作共建產業園、靜寧縣葫蘆河流域循環農業產業園、涇川縣涇汭河川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多個共建示范產業園區。二是堅持把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作為園區建設“助推器”。采取“協作結對子、政府劃格子、國企搭臺子、民企填空子”的模式,建設的靜寧縣東西協作共建產業園是目前甘肅省謀劃最早、產業鏈條相對完善、運行情況較好的東西部協作共建產業園之一,累計向園區投入東西協作資金3370萬元,建成靜寧蘋果倉儲保鮮庫及深加工車間超1.6萬平方米。2025年又投入東西協作資金1200萬元,建設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項目和智慧倉儲牛肉冷鏈物流項目,持續加強園區產業集聚水平。三是堅持把“外引”+“內育”作為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建立協同招商機制,累計引進東西協作企業10家,實際投資到位額4.4億余元,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570余人。建立當地企業扶持機制,幫助扶持發展靜寧縣、涇川縣本土企業50余家,比如在靜寧縣扶持的成紀伊吳食品有限公司,以建設成為“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加工、智慧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標準產業鏈運營模式企業為目標,目前已成為平涼市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
精準賦能,靶向發力謀劃項目,打造特色產業“新引擎”
以“靜寧蘋果”“平涼紅牛”“設施蔬菜”為抓手,助力對口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和產業集群打造。一是實施百萬畝果園產業精品培育工程。投入東西協作資金2600萬元,以改造老果園、創建果園土壤改良提升示范基地、新建新優品種示范園、打造精品示范園等方式,形成集中連片、村落聯動、生態融合的種植模式。推動靜寧縣全縣果園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果品總產量100萬余噸,年產值超過70億元,人均果園面積達到2.34畝,人均果品純收入超過7500元,實現了從過去零星種植向如今規模化、機械化、集群化發展轉變。二是推進平涼紅牛產業集群發展。在靜寧縣城川鎮建設萬頭肉牛養殖基地,總投資3.3億元,占地526.49畝,項目建成可帶動周邊鄉鎮300余戶種植飼用玉米1.2萬畝,有利于推行“糧飼兼用玉米種植肉牛養殖有機肥還田”循環模式,戶均增收5000元,每年可帶動周邊農戶就近就業500余人次,戶均增收1萬元。三是發展設施蔬菜產業重點項目。以設施蔬菜園區建設、種苗培育、技術推廣為發力點,不斷帶動涇川縣菜農和產業龍頭的積極性。在涇汭河川區萬畝設施蔬菜產業園累計投入東西協作資金4100萬元,引入國內最先進的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溫室建造技術,規劃修建18米跨度下挖式日光溫室17座5.5萬平方米、磚墻式日光溫室42座2.2萬平方米,幫助引進智能物聯網系統和“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使棚內溫度、濕度、光照全部自動調控,能耗降低40%,產量卻翻番,為當地蔬菜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推動武清農技專家肖建中在涇川縣成立農技工作室,對當地農技人才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提高種植水平和經濟效益。
激活動能,創新模式促進長效,按下產業發展“快進鍵”
一是引入市場化運營模式,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創新園區運營模式,推行“管委會+開發運營公司”的管理模式,優化園區投融資服務功能,逐步實現園區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在涇汭河川區萬畝設施蔬菜產業園區,以“東西部協作資金+企業投資+公司化運行”模式,對接企業成立市場化運營公司,負責園區生產、經營,對本地農戶自主經營的蔬菜大棚實行“分戶管理+技術指導+集中銷售”模式,有力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在靜寧縣工業園區建設的牛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項目,以“國有企業持有資產,鏈上企業租賃運營”的商業合作模式,有效延長了供應鏈、拓展了服務鏈、提升了價值鏈,同時能夠帶動全縣24個鄉鎮種植優質糧飼兼用玉米,形成“飼草種植+肉牛養殖”的鏈式產業格局,有效提高當地農戶收入水平。二是動員社會化力量參與,延伸產業鏈鏈條。動員武清區青年商會等社會力量對東西協作幫扶體制進行延伸和補充,在靜寧縣成立津武青商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額1000萬元,整合發揮200余家會員單位在包裝設計、品牌宣傳、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優勢資源,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武幫幫”品牌形象,持續推動靜寧農產品打入天津乃至全國市場,提高市場份額;同時依托中國酵素研究院及峰果純素科技聯合酵素蘋果汁,預計品類年銷量可達5000萬元,提升當地蘋果深加工產品的競爭力;此外,積極對接中國農業大學,開展黑小麥試驗種植,與當地黑豆、黑藜麥形成獨具特色的“黑糧種植產業”,為特色農產品增值賦能。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