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10月2日,以“康莊大道美 稻香慶豐年”為主題的小豐營旱稻開鐮文化季在北京延慶區康莊鎮拉開帷幕。這場集農事體驗、非遺展演、田園美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節慶活動,不僅展現鄉村產業升級的豐碩成果,更以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創新實踐,為區域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席瑞媛 攝)

開場舞《在希望的田野上》點燃現場熱情。在村民與游客的見證下,嘉賓手持傳統鐮刀完成“第一鐮”收割,520畝旱稻正式開鐮。

開鐮儀式后,小豐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員會主任張建軍帶領嘉賓開啟一場農業探索之旅。大家首先觀摩碾米流程,看著飽滿的旱稻谷粒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晶瑩剔透的大米。隨后,嘉賓們一同品鑒新磨的稻米,參觀數字鄉村智慧農業展區。

“旱香1號”旱稻獲豐收(央廣網發 席瑞媛 攝)

近年來,康莊鎮緊緊圍繞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面對北方地區干旱特點,當地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重點引進和培育抗旱性強、適應性廣的旱稻品種。去年,小豐營村率先整治撂荒地試種“旱香1號”旱稻110畝,取得顯著成效。今年進一步復耕全部閑置土地,將種植面積擴大至520畝,并引進旱香2號、克旱香、五彩旱稻米等16個新品種,形成多元化種植格局。

在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康莊鎮更加注重以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今年6月,小豐營村引入AI智慧農業系統,依托科學試驗田開展數字化種植實踐。該系統在1號和7號旱稻田中布設土壤墑情儀、微型氣象站、智能蟲情監測燈等物聯網設備。這些設備如同敏銳的“觸角”,實時收集土壤濕度、溫度、養分含量,以及氣象數據、蟲情信息等數據。基于AI算法的智能分析平臺,能夠精準研判十多個旱稻品種的差異化需求。通過這一系列科技手段,實現水肥利用率提升30%、農藥使用量降低20%,預計畝產同比增長20%。村民只需通過手機即可遠程查看田間實況、一鍵操控灌溉,真正實現將農田“裝進口袋”。

為強化農文旅融合效應,康莊鎮圍繞本次開鐮文化季精心推出4場文藝演出,涵蓋戲曲、歌舞、曲藝等多種形式。這些演出以自然為幕、以稻浪為景,為豐收盛宴增添濃郁藝術氛圍。立足長遠發展,小豐營村計劃在未來3至5年內,打造集生產銷售與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旱稻產業園。園區將依托旱稻大地景觀,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打造四季可游的農事體驗動線,持續吸引市民參與季節性農耕活動。項目建成后,預計520畝旱稻年產量將突破10萬斤,可帶動100余戶農戶參與發展,新增就業崗位30余個,推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00萬元以上。

稻田寫生(央廣網發 席瑞媛 攝)

活動現場,“旱稻含香”大曬場成為非遺與民俗的展示舞臺。高蹺巡游隊伍身著彩裝,腳踏數尺高蹺,在田埂與場院間穿梭舞動,驚險的表演引得觀眾陣陣喝彩,成為流動的民俗風景線。農產品造型展示區以創意陳列吸引眾多目光,用旱稻、玉米等農產品搭建出的各種造型栩栩如生,旱稻晾曬情景展演生動再現“收—曬—運”的傳統農事環節。

編輯:阮修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