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31日消息(記者 阮修星 龐婷)秋意浸染運河岸,波光瀲滟映古今。10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國家5A級文化旅游景區內,大運河文化講習所主題宣講活動如約舉行。北京市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北京古都學會會長王崗,以“大運河與北京建都”為題,系統梳理了大運河千年變遷及其與北京城命運交織的壯闊史詩,深入解讀通州水系的文化價值與運河文化的當代保護利用。

王崗作主題宣講(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大運河的開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緊密相連。”王崗以長安的興衰為切入點,揭示了隋唐大運河開鑿的歷史必然性。“隋煬帝為征遼東開鑿永濟渠,不僅將軍事需求轉化為水利工程,更意外催生了通州作為漕運樞紐的雛形。金朝將潞縣升格為通州,標志著這一節點正式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元代定都北京后,京杭大運河的貫通與海運的興起形成雙重保障。王崗特別強調:“元朝海運每年運糧超300萬石,是漕運量的3倍,但漕運因穩定性更強最終成為主流。”明清兩代繼承并完善這一體系,通州作為漕運樞紐的地位愈發凸顯,其倉儲、轉運功能直接支撐起北京城的龐大消費需求。

現場觀眾提問(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通州的每座橋、每道閘都承載著技術智慧與民俗信仰,比如北關閘的‘鐵牛鎮水’傳說,就是農耕文明對自然敬畏的體現。”王崗通過復原通州水系圖,指出燃燈塔、北關閘等文物不僅是水利設施,更是“能觸摸、能講述的運河記憶”。針對運河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王崗提出了文旅深度融合、振興運河民俗、打造特色文藝產品等多維路徑。他表示,“大運河北京段,特別是城市副中心段,應在保護的前提下,煥發新的時代活力,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賦能區域發展的文化金名片。”
“王老師把大運河的歷史講活了!”文史愛好者張先生感慨道,“我以前知道通州因運河而興,但今天才系統了解到,從隋唐到明清,運河的每一次變遷都如此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命脈和北京的建設。尤其是聽到通州在元明清漕運體系中作為‘終點’的關鍵角色,讓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自豪感。”

王崗與觀眾交流(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李女士則表示聽完講座,收獲了實踐靈感:“王教授關于運河文化開發利用的闡述非常具有啟發性。大運河不只是‘歷史遺產’,更是巨大的IP寶庫。那些古閘的故事、漕運的民俗、橋梁的智慧,都能轉化為文創產品、旅游線路的核心資源。這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創新結合的無限可能。”
本次主題宣講活動在央廣網PC、客戶端、微博等平臺同步直播,176.7萬人次線上觀看。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據了解,2024年,為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北京城市副中心創新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沉浸式宣講陣地——大運河文化講習所,通過“主題活動+常態活動”“專家宣講+互動體驗”的“組合拳”,讓3683.1萬市民感受到大運河的獨特魅力。
今年,大運河文化講習所全面升級,創新推出“文化思想宣講+民間故事盲盒”“主題講座+互動體驗”活動模式,月主題活動+周常態活動全年不間斷開展,串聯通州古城、路縣故城、張家灣古鎮、漷縣古鎮、永樂店古城的歷史肌理。市民群眾可通過“文明通州”公眾號、“大運河文化講習所活動微信群”獲取每場活動預告、參與活動。

掃碼關注“文明通州”公眾號

掃碼加入“大運河文化講習所活動微信群”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