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10月1日,北京延慶博物館“24小時博物館”專題展亮相。首期展覽以“十器照千年”為主題,讓跨越數千年的文物突破時空限制,成為延慶街頭永不落幕的文化地標,為市民與游客打造全天候可觸摸的“歷史秘境”。

展覽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作為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延慶創新實踐,此次“24小時博物館”專題展覽選址博物館西側玻璃幕墻區域,精選10件館藏精品文物,從遠古石器到清代瓷器,串聯起媯川大地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文明脈絡。此次展出的10件文物,每一件都是延慶歷史的“活坐標”,讓觀眾無論在清晨還是深夜,都能透過玻璃幕墻,閱讀家鄉的千年故事。“我們希望打破‘博物館只在白天開放’的固有印象,讓文物‘不打烊’,文化‘全天候’。”延慶區文物局副局長顧鐘杰表示。

為兼顧文物安全與觀展體驗,展覽在細節設計上“雙管齊下”,科技感與人文關懷拉滿。10件文物均安置在定制款獨立展柜中,展柜采用高透低反玻璃,搭配可升降、360°旋轉展臺,觀眾能全方位看清文物紋路與細節。玻璃幕墻選用高透光防爆材質,既保證觀賞清晰度,又為文物筑起“防護盾”。考慮到日光對文物的影響,展區配備自動遮光簾,白天降下以隔絕紫外線,為文物營造適宜的保存環境;太陽下山后,遮光簾自動升起,文物在特制的展柜燈光下熠熠生輝,實現“保護”與“觀賞”的雙向平衡。

展覽引入“互動全息幻影屏”,讓靜態文物“活”起來。以館藏青銅短劍為模型,觀眾只需在玻璃幕墻前揮動雙手,就能觸發內側屏幕的3D文物模型,操控全方位互動。“這不僅是看展,更是沉浸式的歷史互動。”不少提前體驗的市民表示,這種互動方式趣味十足,改變了以往看展的模式。

“延慶的千年歷史,不該被鎖在博物館里。此次‘24小時博物館’,是延慶博物館推動文化‘走出去’的又一嘗試。”延慶博物館副館長馬瑩說。后續,延慶博物館還將結合“24小時博物館”專題展的運營情況,以多種方式挑選出更多精品文物,適時更換展覽主題。

編輯:阮修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