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永安市閩筍交易市場,冷鏈冷庫的制冷機組低聲運轉,剛從山上采收的鮮筍經預冷處理后,正被整齊碼放進恒溫庫中。“有了這冷庫,鮮筍能存一個多月,再也不怕集中上市賣不上價了!”筍農王大叔臉上笑開了花。這生動的一幕,正是三明市供銷合作社以冷鏈物流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的縮影。
永安供銷保鮮庫(三明市供銷社供圖)
近年來,三明市供銷社聚焦主責主業,以盤活社有資產和拓展冷鏈物流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全面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既裝滿了市民的“菜籃子”,更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盤活資產“筑基石”,冷鏈網絡起框架
“改革要啃硬骨頭,首先得把‘家底’盤清楚。”三明市供銷社負責人談及改革突破口時,語氣堅定。近年來,三明供銷社將盤活低效閑置社有資產與布局冷鏈物流相結合,為服務“三農”筑牢根基。
在政策與資金的“雙輪驅動”下,三明市供銷社主動爭取三明市委、市政府支持,將供銷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納入全市重點改革任務,獲得市級專項資金補助300余萬元。同時,通過梳理遍布城鄉的老舊倉庫、閑置場地等“沉睡”資產,三元區原供銷社的老舊貨場變身產地集配中心,將樂縣廢棄的倉庫改造成500立方米的縣級集采集配中心,既讓社有資產保值增值,更補齊了冷鏈基礎設施短板。
為融入福建省冷鏈布局,供銷社積極對接全省供銷系統冷鏈物流骨干網規劃,推動三元區、永安市、將樂縣納入試點范圍,構建“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銷地冷鏈樞紐”的閉環模式。“以前資產亂、包袱重,改革后家底清、方向明,干事更有底氣了。” 一位基層供銷社主任感慨道。
冷鏈賦能“保鮮”,農戶收益“升溫”
“鮮筍采收后4小時內必須預冷,不然損耗率能達到30%以上。”在永安市的冷鏈倉儲中心,技術員指著溫度計介紹。針對當地筍、黃椒等特色農產品“保鮮難、賣價波動大”的痛點,供銷社在這里建成標準化冷庫,提供從預冷、倉儲到配送的全鏈條服務,讓鮮筍保鮮期從原來的3天延長到20多天,實現“錯峰銷售”。
據了解,永安市閩筍交易市場完善冷鏈體系后,去年筍類產品銷售額同比大幅增長,直接帶動1000余戶筍農戶均增收超3000元。不僅如此,冷鏈設施還為農資儲備提供了便利,讓化肥、農藥等在高溫季節也能保持穩定品質,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在盤活資產的過程中,供銷社還同步推進基層社升級。將沙縣一處閑置的供銷社場地改造成集冷庫、分揀、包裝于一體的服務站后,不僅服務周邊5個村的果蔬種植戶,還領辦了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特色果蔬種植200多畝。“現在村里有了‘冷鏈靠山’,我們敢擴大種植規模了!” 合作社負責人說。
創新流通“架橋梁”,城鄉對接“零距離”
“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冷鏈,損耗率從25%降到8%以下。” 在三明市區的白沙水產冷鏈物流中心,負責人指著忙碌的分揀線介紹。這里由原白沙水產品批發市場的老舊庫房改造而成,2座冷庫總庫容達200噸,配套的專用冷鏈車隊每天穿梭于市區與產地之間,為餐飲、商超、食堂提供新鮮食材,供應鏈長度較之前縮短了近一半。
位于三明市區的白沙水產冷鏈物流中心(三明市供銷社供圖)
在將樂縣,500立方米的縣級農產品集采集配中心里,檢測、分揀、加工設備一應俱全。“田頭—中心—餐桌”直通模式,讓當地的蓮子、食用菌等農產品通過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直接進入超市、食堂和飯店,流通成本降低15%以上。
線上渠道同步拓展。依托冷鏈網絡保障的品質優勢,供銷社推動20余款本地農副產品上架“832”等電商平臺,讓三明的筍干、蜂蜜、特色果蔬等“出山進城”。“上個月剛上線的黃桃,通過冷鏈配送,3天就能到上海消費者手中,好評率超過 95%。”負責線上運營的工作人員說。
從激活沉睡的社有資產,到織密城鄉冷鏈網絡,再到創新流通服務模式,三明市供銷社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建設高效暢通的冷鏈物流骨干網,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為保障市場供應、促進農民增收貢獻供銷力量。(來源:三明市供銷社)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