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黔東南11月3日消息(記者欒小琳 任振國)清晨的貴州凱里深山,霧氣還未散盡,70歲的馮元勇已提著水桶走進動物園。“先喂老虎,它性子急。”他熟練地將新鮮食物拋進籠舍,棕黃色的東北虎立刻撲上前來,喉嚨里發出溫順的低吼。這個藏在山坳里的園子,十年間鮮有人知,如今卻因一條短視頻意外走紅,今年國慶以后,周末一天賣的票頂上以往四個月。

動物園里可愛的老虎(央廣網發 龍藝 攝)
“最初是幫弟弟打理,沒想到一守就是十年。”馮元勇回憶起過往說道,2016年從安徽宿州一所中學退休后,他本想安度晚年,卻因弟弟所經營游樂場配套的動物園陷入困境,便和老伴來到凱里。“當時動物園附屬于山下的游樂場,后來游樂場關閉,入園的道路也坑洼不平,游客就沒了影。” 他摩挲著手上的老繭,那是常年搬運飼料、修繕籠舍留下的痕跡。
被問及園區營業和休息的時間,馮元勇笑著說,并不固定,只要有游客就開園,一直會忙到最后一位游客出園。“能上山來看動物的游客,我都不想讓他們失望,只要有人來,就盡力讓他們滿意而歸。”

動物園門口顯示著“票價20元/人”(央廣網發 龍藝 攝)
這座藏在凱里深山的動物園雖占地僅3500平米,卻養育著20多種動物。老虎、獅子構成了園區的“猛獸陣營”,棕熊與黑熊在專屬區域內活動,禿鷲在高處棲息,這些需要精心照料的大型動物成為馮元勇每日喂養的重點。
靈長類動物中,獼猴最為活躍,它們在假山與鐵鏈間蹦跳,見到游客會主動湊前接食。此外,羊駝、狐貍、孔雀等動物各有居所,搭配公雞、鴿子、兔子等常見家禽,形成了層次豐富的動物群落。
馮元勇根據每種動物的習性定制了“飲食方案”:老虎、棕熊等大型肉食動物每天需提供新鮮肉類;猴子偏愛黃瓜、土豆等雜食,搭配玉米、南瓜條補充營養;鸚鵡的“零食庫”里永遠備著瓜子、花生、核桃等堅果,這是馮元勇特意為其準備的“健腦餐”。
說到自己為動物園的花銷,馮元勇表示并沒有真正統計過,只要能維持,就會堅持下去。為節省開支,他將動物糞便用作肥料,種植的蔬菜牧草既能直接喂養羊駝、兔子等食草動物,也能作為雜食動物的輔食。
馮元勇告訴記者,動物園20元的門票價格是開園時候就定下的,十年來一直沒漲過,他坦言雖然不夠開支,還常用退休金貼補,但想著大家賺錢都不容易,自己也還能想辦法維持,就堅持下去。
就連上山的路,都是他花了2個月時間,用鋤頭開鑿的山路。也有人問他為什么不關園,他笑說:“就算我不吃,也不能餓著動物,既然選擇要養動物,就得養好。”

游客在動物園里觀賞動物(央廣網發 龍藝 攝)
動物園的走紅源于一次偶然的記錄。2025年國慶前后,幾位游客到訪時拍攝了園區的短視頻,有和動物互動的場景,也有記錄馮元勇提著水桶喂虎、摩挲老繭講述堅守的場景,這些十幾秒的短視頻在網絡平臺傳播后,迅速引發網友共鳴。“20元門票看老虎獅子”“七旬老人十年守園”等標簽直擊人心,讓動物園在國慶后迎來大批游客,最多時一天接待了上千名。
現在網絡“流量”給園區帶來了轉機,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打卡深山里的動物園,這讓馮元勇驚喜不已,走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用門票收入更換了老化的圍欄,還請了兩位當地村民幫忙打理。
有網友主動發來愛心轉賬,最多達上萬元,馮元勇謝絕:“現在收入夠養動物了,大家掙錢都不容易,別再打錢了。”

動物園的上山標識(央廣網發 龍藝 攝)
“熱度總會退,踏踏實實把動物養好、把園子管好,才是長久之計。”馮元勇告訴記者,以后自己還想做起老本行,在動物園旁邊開設課堂,給來園區的孩子們講解動物的習性和種類,讓他們在體驗和知識層面都能收獲滿滿。
夕陽西下,游客漸散,馮元勇開始逐個檢查籠舍:老虎已蜷成一團,獼猴還在扒著欄桿張望。這座深山里的動物園,因十年堅守走紅,更因不摻雜質的真誠打動人心。當流量的熱潮褪去,這里或許會回歸平靜,但那些被悉心呵護的生命、跨越山海的善意,早已給出了答案——最珍貴的“流量”,從來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