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壓力大不大,有沒有遇到讓你覺得委屈或者難處理的事?”日前,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某中學心理咨詢室里,心理教師張老師一邊與學生耐心溝通,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關鍵信息。

隨后,張老師會將溝通中反映出的普遍性情緒狀態和主要困擾類別,通過“大名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信息平臺”與縣第六醫院對接,醫院則基于學校反饋的情況,提前梳理溝通策略與評估要點,為進一步專業支持做好準備。整個過程嚴格遵循身份信息非識別化原則,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基礎上的專業協同與有序銜接。

隨著社會發展,部分未成年人在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面臨心理困擾,但家庭教育缺乏科學輔導方法、學校心理健康師資有限、醫療機構與家校銜接不暢等問題,仍制約著服務效能的提升。為破解這一難點,大名縣委社會工作部牽頭,聯合縣教體局、縣第六醫院整合資源,創新建起“家校醫”協同機制,將三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搭建起全方位“防護墻”。

2025年9月機制落地之初,大名縣先對全縣適齡未成年人開展免費心理健康普測,摸清學生心理狀況“底數”。“我們組建專家團隊每月定期進校園,一方面給學生講情緒調節技巧,比如怎么緩解考前焦慮、怎么跟同學友好相處;另一方面也給學校心理教師開展培訓,幫助他們提升輔導能力。”該縣六院黨支部書記馮文考介紹,若學校心理咨詢室發現學生需要專業醫療干預,通過信息平臺提交轉介申請后,醫院會當天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個性化診療與跟蹤回訪。

針對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盲區”,某校心理老師說:“我們通過多種方式為家長輔導,幫他們更新教育理念。”目前,線上微課堂、線下講座與一對一幫扶同步推進,不少家長反饋“以前只會批評孩子,現在凡事都先聽孩子把話說完”。

除精準對接家校需求,當地還通過豐富載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每年5月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月”普及常識;同時組建專業志愿服務隊深入社區與農村,擴大宣傳覆蓋面,推動全社會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據悉,“家校醫”機制運行以來,大名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成效顯著。下一步,當地將針對專業力量不足、部分家長參與度不高、機制覆蓋范圍有限等問題,通過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深化宣傳引導、拓展機制至社區及社會組織,持續提升工作水平,為孩子們營造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張盼盼)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