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省千方百計落實小麥播種面積

截至10月26日,冬小麥播種1600多萬畝,播種面積占比近50%

10月27日,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閻里村的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里,伴隨著機械轟鳴聲,合作社負責人王豪楠在地里忙著播種冬小麥。

“我們盡快把冬小麥播種上,明年就有盼頭,就有希望。”王豪楠說,今年合作社預計播種2.2萬畝冬小麥,他們調集了十余臺播種機,加快冬小麥播種進度。

南和區自古就有“畿南糧倉”的美譽,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邢臺市南和區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溫春爽介紹,該區圍繞小麥晚播制訂“抗濕晚播”技術方案,通過開溝瀝水排水散墑、嚴格在土壤濕度70%至80%時適墑播種、控制3至4厘米播深并增施底肥與磷鉀肥等舉措,保障晚播小麥出苗率與壯苗率。

“冬小麥種上了,心里就踏實了。”望都縣高優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曉松說,他們利用5天時間,在10月26日完成了近2000畝冬小麥的播種。

黃曉松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糧大戶,手機里存著不少省市縣農技專家的聯系方式,他這里的小麥播種受到專家關注。這段時間,望都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王建威時不時來到合作社,針對冬小麥播種給出合理建議。

“今年小麥比往年播種得晚半個月,晚播就要根據小麥的種植品種適當增加播種量,通過增加基本苗數量彌補晚播導致的分蘗不足。”王建威說,播種時要適當增施底肥,為麥苗前期生長提供充足養分,采用淺播方式促進種子快速出苗,避免因播種過深導致悶種、出苗延遲。

秋冬種是明年夏糧生產的開端,播種面積和質量直接決定明年夏糧生產形勢。為確保冬小麥適時播種,河北組建了9個省級秋冬種包聯指導組,會同全省1.6萬名技術人員和4.5萬名村農技員,下沉一線網格化包市包片,建立省包市、市包縣、縣包鄉鎮、鄉鎮包村的“行政+技術”雙包聯機制,確保關鍵技術落實。

“今年秋收滯后導致小麥播期趨緊,各地應采取科學的應變措施,降低陰雨天氣對小麥播種的影響。”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輝建議,各地要嚴格遵循“播期服從墑情、播量服從播期、進度服從質量”原則,對墑情適宜的地塊搶抓農時整地播種,對積水嚴重的晚播地塊落實“以種補晚、以好補晚、以肥補晚、以密補晚”措施,選用優良品種,增施肥料,合理增加播量。

按照農業農村部要求,省農業農村廳實施“奮戰60天”抗秋汛搶麥播促壯苗行動,要求各地分區掛圖作戰、分類精準施策、分時有序推進,強化抗濕播種、晚播應變、冬前田管,千方百計落實小麥播種面積,全力以赴抓好小麥冬前管理,培育壯苗保安全越冬,夯實明年夏糧生產基礎。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10月26日,全省秋糧收獲近6200萬畝,收獲占比近99%;冬小麥播種1600多萬畝,播種面積占比近50%。(記者郝東偉)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