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準大學生在海口一家數碼城里選購電腦。記者 黃婷 攝

隨著2025年高招錄取工作有序推進,我省考生陸續收到高校錄取通知書,“后高考經濟”隨之升溫。

近期,記者采訪發現,購買電子產品、考駕照增技能、畢業旅行、醫療美容等構成許多準大學生的“暑期消費圖鑒”。以考生為主角的“后高考經濟”賬單背后,既有“犒賞十年寒窗”的消費釋放、“精打細算”的理性選擇,也有勤工儉學的實踐經歷。專家提醒,準大學生消費應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風。

商家促銷忙暑期消費熱

近日,在海口一家商場的數碼專柜前,準大學生們正扎堆選購電子產品,眾多商家紛紛推出“學生專享優惠”,掀起一波暑期消費熱潮。

海口中學高三畢業生小張花費9000多元購置了新款智能手機和輕薄筆記本電腦。據了解,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是眾多準大學生的“開學標配”。

除了電子產品外,畢業旅行也是許多準大學生高考后的“必選項”。海南華僑中學高三畢業生小單日前剛剛結束日本之旅,“高中三年,我很少出門。這個暑假出去走走,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提升個人技能也是準大學生暑期消費的重要內容。海南華僑中學高三畢業生鄧博修告訴記者,高考后的第二天,父親就為他在駕校報名,目前已順利通過科目一考試,“駕照遲早都要考,我想在暑假拿到手”。

此外,個性化消費趨勢也比較明顯。暑期,有些女生購買化妝品、護膚品或進行“輕醫美”項目(如割雙眼皮、光子嫩膚等)。

“很多同學高考后都在學習化妝技巧,還有人去醫美機構進行‘輕醫美’。”海口實驗中學高三畢業生小李告訴記者,她最近網購了一些化妝品,目前正在學習化妝。

和女生相比,許多男生更傾向于購買運動裝備。“我想參加大學校隊,裝備不能太差。”準大學生王宇說。

據了解,參加畢業旅行,考駕照,以及購買電子產品、化妝品、新衣物等消費疊加,導致部分準大學生的暑期賬單很快就突破萬元。

面對“后高考經濟”的消費需求,考生家長反應不同。有家長表示,大學是新的人生起點,只要在合理范圍內,愿意支持孩子“升級裝備”。

而海口市民莫女士表示,“孩子覺得高考后應該‘犒勞’一下自己,但我們收入有限,必須精打細算。”

精打細算剛需消費

在“后高考經濟”的消費浪潮中,不少準大學生堅持“剛需消費”。

近日,海口市第一中學高三畢業生徐嘉蔓收到武漢大學錄取通知書。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和一些同學相比,她的消費選擇更加理性務實。她的手機是舅舅送的禮物,電腦是姐姐淘汰的舊款,近日只購買了兩套新衣服。前段時間,她在杭州、煙臺旅行時,除了交通、食宿費外,基本沒有其他花銷。她表示更愿意把錢花在“體驗”而非“物質”上。

近日,小單被安徽大學電氣工程專業錄取。他計劃購買一臺5000元左右的電腦,用于專業學習,“電腦不需要買太高配置的,但也不要買太便宜的,能滿足大學4年的學習需求就可以了”。

小單告訴記者,他身邊有些同學選擇高端機型,還有人配齊了“蘋果三件套”,但他更看重實用性。除了電子產品外,他對衣物的要求也不高,“夏天衣服無須再買,秋冬季的衣服到了學校再買也不遲”。

暑假開啟后,我省部分準大學生通過暑期打工獲取報酬,購買入學用品,增加社會實踐經驗。

結束高考后,小單每周抽出兩三個晚上,騎著電動車穿梭在海口的街頭巷尾送外賣。“最高紀錄一晚上送了15單,賺了90多元。”小單向記者展示了手機里的接單記錄。

“自己打工賺錢后,才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小單說,暑期打工,除了能獲得一些收入外,更重要的是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社會實踐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準大學生打工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餐飲、零售、家教行業外,不少學生嘗試在新媒體運營、會展禮儀等行業打工。

目前,海口市瓊山中學高三畢業生小吳正在一家新媒體機構打暑期工,“我的主要工作是幫博主剪輯視頻,半個月就掌握了基礎操作技能,現在賺了2000多元,打算用來買一些入學用品”。

理性消費量入為出

針對準大學生的消費熱潮,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陸娜提醒,準大學生消費應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風。

首先,應按需消費,拒絕“面子消費”。購買電子產品時,不應盲目追求高端配置,電腦、手機等能夠滿足日常學習需求即可。建議準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合理選擇電子設備的配置,例如,設計專業更側重筆記本電腦的顯卡性能,文科專業更側重便攜性等;購買化妝品和衣物,以實用、舒適為主,不必盲目跟風追求“大牌”。

其次,量入為出,樹立預算意識。準大學生應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設定消費上限,按照學費、住宿費、生活費、應急儲備等分類進行管理。日常生活中,使用記賬App記錄支出,定期復盤支出情況,及時調整自身消費行為,避免過度消費。

此外,警惕消費陷阱。網購時應選擇正規平臺,不輕信或點擊陌生鏈接;警惕非法“校園貸”陷阱,保護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

陸娜建議,準大學生應結合大學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和學校通知要求,區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有些學校會統一發放被褥,無須重復購買。同時,應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例如購買二手教輔書籍等,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節約開支,減少物品閑置。

“大學是許多學生獨立生活的起點,理性消費是成長的重要一課。學生應合理規劃支出,確保既能滿足個人日常需求,又能培養自律與責任意識。”陸娜說。(記者 黃婷)

編輯:付美斌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