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英山縣金家鋪鎮扁石畈村高標準農田中稻陸續成熟進入收割季,當地農民搶抓農時,駕駛機械收割稻谷,確保顆粒歸倉。(視界網 王江 攝)

蘄春糧農范成美捧起今年新收的稻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攝)

孝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魏恒喜摘豐山桃。(受訪單位供圖)

11月11日上午,武漢市東西湖區強鑫蔬菜產銷合作社種植大棚內,員工何超正在采收小白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萌葉 攝)

編者按

今年以來,我省經歷干旱、秋汛等不利天氣,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影響。當前,秋收基本畫上句號,農戶收成怎么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記者走近種糧大戶、種菜大戶、種果大戶,聽他們講述這來之不易收成背后的故事,探究新時代“魚米之鄉”的豐收密碼。

新品種新裝備齊上陣 再生稻每畝多打300斤

蘄春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陳鈺

稻谷都賣完了,油菜也播下地了。蘄春糧農范成美終于迎來一年中難得的閑暇時光。

11月11日中午,陽光正好。年過七旬的范成美趁著好天氣,坐在自家院子里,算起今年收成:“頭季畝產1600斤,再生季800多斤,兩季畝產2400多斤濕谷,比去年提高了近300斤。刨去種子、農機、肥料成本,每畝多賺100多元。我種了70畝田,多賺了7000多元!”

“今年七八月高溫干旱,九月又有臺風和暴雨,再生稻生產周期特殊,幸運地避開這些不利天氣影響,還能穩產增產,關鍵靠科技!”范成美感嘆。

范成美的家在蘄春縣赤東鎮酒鋪村。華中農業大學常年駐點,開展再生稻種植關鍵技術攻關,推廣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

不遠處的一塊農田,便是華中農業大學與蘄春縣農業技術促進中心聯合建立的再生稻種植試驗示范基地,每年從全國各地引進數十個新品種,開展田間比較試驗,從中篩選出“佼佼者”。范成美今年主要種植的3個稻種,便是去年試驗中的“前三名”。

良種還需良法、良機配。今年春耕,專家們把國內最新的水稻有序拋秧機開進村,動員大戶把機插秧換成機拋秧,提升秧苗質量。

“插秧機雖然方便,但刀具將秧苗插入土壤時,容易折斷秧苗。拋秧機是把一缽缽帶土的秧苗有序拋撒到田間,秧苗根系不會受損,成活率高,返青快,較機插秧可增產5%。”蘄春縣農業技術促進中心高級農藝師錢太平說。

范成美果斷試用新農機,機拋秧栽下去后,5天就返青,比機插秧提前5天,而且分布均勻、稻苗健壯。接下來,他每一步都緊跟專家的步伐,精細管理稻田水肥,及時除草打藥……

功夫不負有心人。7月,頭季水稻成熟測產,畝產較去年增加100多斤,首戰告捷。

接下來是再生季。過去,范成美和鄉親們沒經驗,為了趕農時,收割完頭季,立刻往田間灌水,不料稻樁上的休眠芽不少被“泡死”。現在,他摸清了再生稻的“習性”,頭季割完,先曬田一周左右,再灌水,促進再生芽萌發。今年,他家的再生稻再生季較去年又增產100多斤。

“產量上來了,品質也要提上去。”上周,范成美參加了一場再生稻“看禾選種”活動,新物色了幾個產量較穩、米質較好的再生稻新品種,準備明年試種。“聽說華農專家新研發了一款再生稻專用的低碾壓率收割機,我也想試試……”

冬日暖陽下,廣袤田野正孕育著來年的豐收希望。

分揀中心開具品質“身份證” 桃農售賣更從容

孝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嶼

通訊員 金天云 朱襄孝 高玉峰

立冬已過,位于孝昌縣的湖北孝豐生態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賣桃的訂單依舊不斷。“剛把38箱冬桃發往了成都。”負責人魏恒介紹。

“一季賞花,三季品桃。我們的桃能夠從5月一直產到11月,基本一上市就被電商平臺和社區團購搶購一空。今年總體銷售額為460多萬元,和去年相比增長了20%。”魏恒算起豐收賬,心滿意足。

然而在過去,桃子可并沒有這么火。孝昌縣有70多年的種桃歷史,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孝昌血桃”,但“豐產難豐收”“滯銷賤賣”等問題一直是困擾當地桃農的問題。

“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嘗試與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引進了十多個新品種,重點培育個子小、甜度高的品種。此外,嚴格實施綠色種植,使用發酵水肥,不打除草劑等。”魏恒說。

今年氣候多變,旱災之后又多雨。“干旱會讓桃子停止生長,甚至落葉落果,多雨又會讓桃子糖分下降,果面粗糙。為減少災害影響,我們采用了滴灌設備,保證桃子的順利生長。在雨季,又啟用遮雨棚,為桃子遮風擋雨。”魏恒告訴記者,今年桃子品質依舊,與往年比并沒有下滑。

最關鍵的是,今年7月27日,投資3700余萬元、日處理50噸水果的冷鏈物流分揀中心直接建到了豐山鎮上,一舉解決了桃農“求爹爹告奶奶”的銷售困局。

在分揀中心,桃子迎來華麗轉身。在這里,智能篩選設備對桃子進行全面“體檢”,利用光譜分析技術測出桃子甜度,采用高清快速拍照和分辨技術查看桃子外形,包括含水量、褐變、裂痕等多項指標,隨后自動分級,讓不同品質的桃子各行其道。“分揀中心還配套了冷庫,延長了儲存時間,讓我們賣桃更加游刃有余。現在我們這兒的桃子,一斤價格往往都是8元往上走。”魏恒把所產的桃子全都送了過去。

當地還邀請全國各地100多個社區團購團長和供貨商實地參觀品鑒,豐山桃的銷售渠道一下被打通了。

“現在我們參與社區團購,與北京、上海、武漢、成都等各地經銷商聯系,把分級后桃子的甜度和品質一發布,很快就收到了大批訂單。”魏恒頗感輕松。“此外,現在的冬桃,在團購、電商平臺上賣到了15元/斤還特別搶手,冷庫基本快清空啦!”

魏恒計劃,明年再增加300多畝,將種植面積擴至1000畝。“走精品果的路線,讓美味的豐山桃走出大山、甜遍全國!”

冷鏈直通商超 蔬菜合作社每天接15噸訂單

東西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萌葉

通訊員 熊立水

11月11日,武漢市東西湖區強鑫蔬菜產銷合作社種植基地內,工人正在采收嫩綠的小白菜。

“去年這個時候,小白菜價格每斤僅1塊左右,今年價格都在2到2.5塊。”站在菜地大棚邊,強鑫蔬菜產銷合作社員工何超向記者介紹。

今年9月,我國云貴川及華北地區降水量增多,導致云南、山東等地蔬菜減產。接踵而來的冬季,氣溫又大幅下降,進一步延長了蔬菜生長周期。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往年秋冬季節最不好賣的蔬菜,今年行情不跌反漲。

作為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東西湖區是武漢市重要的蔬菜產地,是武漢市民重要的“菜籃子”之一。以強鑫為代表的蔬菜產銷合作社,東西湖區有200多家。

“今年銷量較好,每天15噸的訂單幾乎沒有中斷過。”強鑫蔬菜產銷合作社副總經理王勝利說,“相比外省蔬菜產區的雨害問題,東西湖區面對的問題則是夏季高溫。”

強鑫蔬菜產銷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起就主要為中百、武商等大型商超供貨。近年來合作社又與盒馬、樸樸等建立起穩定合作關系,每日新鮮蔬菜訂單在15噸以上。為了保證蔬菜的穩定供應,控制溫度變得非常重要。

“我們種植的主要是小白菜、紅莧菜、雞毛菜等快生菜。很怕高溫,溫度一高,菜就不長了。”合作社總經理蔣盛棟介紹,他們今年夏季為蔬菜大棚蓋上陰涼紗,從而讓1600多畝蔬菜順利闖過高溫關。

除了種植環節,蔬菜運輸環節的低溫保鮮更加關鍵。

“我們合作的都是大商超,盒馬超市的收貨溫度高于15℃就會直接退貨。”蔣盛棟告訴記者,在政府每輛冷鏈車補貼30%的政策扶持下,他們一共配備了7輛冷鏈車,每輛運載量在6噸左右,完全可以滿足客戶需求。

克服了生產中的高溫考驗,優化經營模式也成為保證蔬菜豐收的重要因素。

2025年開始,該合作社實行員工入股模式,每位員工認購5萬元股份,年終按照利潤分紅。

“相比以前‘大鍋飯’,現在是每袋蔬菜都關系到員工年終獎!”蔣盛棟介紹,以分揀環節為例,以前容易出現“磨洋工”或不仔細的情況。武商等連鎖商超,蔬菜出現爛葉或者分量問題會直接退貨。實行員工入股后,往年這些影響強鑫效益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今年,該合作社的蔬菜銷售額預計將達3000萬元,基地收入預計突破1600萬元,同比增長10%,入股員工年收入預計增長5萬元至6萬元。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