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郴州11月7日消息(記者 楊清 通訊員 鄧生祥)村后龍山草木蔥蘢、青翠欲滴;村邊滁水河川流不息,波光瀲滟;村內民俗廣場和古巷里,攤子鋪子擺滿承載綠色發展成果的農特產,吸引各地游人紛紛駐足……深秋時節,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景色宜人、游人如織,好一幅業興人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
“要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將“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置于突出位置,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汝城縣境內群峰連綿、水系發達,總面積24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密集輻輳。近年來,該縣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紅色傳承、綠色發展,全面落實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東江湖水環境保護保衛戰,不斷提升生態含綠量、含智量、含金量,促進了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獲評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殊榮。

汝城縣自來水廠(央廣網發 汝城縣委宣傳部 供圖)
扛牢使命守底線 萬水千山繪畫卷
“沙洲村不僅紅得耀眼,還滿目綠意,好出片。”前不久,受邀參加全省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長沙新媒體達人樂小牛夫婦興致盎然走進沙洲,穿梭流連于青山綠水間,搶拍鏡頭、定格美麗。然而,昔日沙洲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沙洲村地處羅霄山脈南麓叢山,是紅軍長征路上“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過去一度破舊林立、雜亂無章,家禽家畜滿地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令人糟心。“半條被子”故事“火”了之后,這里建起了國家級4A景區,扎實推進了綠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提質改造了四周觀光采摘水果園,建成了集采摘、觀光、科普、體驗和智慧農業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旅示范基地,村莊內外蝶變、移步換景。同時依托滁水河流域生態環境系統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實施了污水管道鋪設、生態隔離帶建設、排水溝建設、荒漠化治理、生態復綠5個子工程,讓生態成色更足、亮點紛呈。
提升含綠量,沙洲變綠洲。如今,沙洲村深挖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古色鄉風三色資源,發展了疏果種植、旅游商店、特色鋪子、民宿旅居、文藝文創等20多個農文旅業態,80%的群眾實現了家門就業創業。最難能可貴的是,沙洲村始終堅守生態底線,從未吸納影響環保的項目入駐。
不只是沙洲村。近年來,汝城縣提高思想認識、壓實工作責任、強化部門協同,建章建制、綜合施策,持續深入開展了生態環保攻堅戰、治理戰。
汝城縣全面履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督查督辦和考核職責,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執法與監管機制,出臺了《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不斷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以鐵腕重拳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以藍天碧水為導向守護生態環境。汝城強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守護藍天、碧水、凈土等專項行動,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固體廢物整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提升,大氣環境質量達標率99.5%,地表水優于國家Ⅱ類標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耕地安全利用率92.9%,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率100%,多項控制性指標位居省市前列。
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值生態資本。汝城深入實施東江湖流域“凈水保護”專項行動,嚴格執行落實河湖長制、禁捕退捕,著力營造林木,做好森林保護,切實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全縣保有原始次生林13萬畝,現有野生植物1678種,陸生動物91種。
以生態紅線筑牢生態環境屏障。全縣立足保護全域生態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53余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3.04%,國土空間管控和林草資源保護協同推進。當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4.2%,高達98℃的熱水溫泉、可飲可浴的羅泉溫泉,以及華南地區保存最好、物種最多的原始次生林九龍江森林公園等成了生態亮麗名片。

龍虎洞水庫除險加固現場(央廣網發 汝城縣委宣傳部 供圖)
融智向新抓改革 綠水青山添“智慧”
秋高氣爽、山明水凈,在汝城縣龍虎洞灌區,井坡鎮古塘村的支渠遠程一鍵開閘,水潺潺流出,地里的朝天椒生長正旺。“灌區得到全方位提質,以前水庫放水到我們這里要1天,現在只要4個小時。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辣椒田用水、用肥節省都超過一半。”當地糧食和辣椒種植大戶袁取養滿臉舒心。
近幾年,面對渠系老化、用水粗放等問題,龍虎洞灌區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抓手,實施數字孿生一體化、用水計量智能化、水價改革精細化、水權界定精準化、服務支撐科學化等五項舉措,節水與增效協同推進,完成全省首例水電類水權交易,為南方山丘區灌區現代化建設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打了個樣”。
“灌區位于山地丘陵地帶、地形復雜,發展了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辣椒、生姜等經濟作物,需要定制化用水,實現節水增效。”龍虎洞水庫管理所所長胡劍松介紹,灌區利用國債資金,系統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智慧水庫管理系統建設等項目,促推水庫和灌區轉型升級。灌區因地制宜,系統開展作物需水規律研究,結合季內降雨特征與作物生長周期,完善軟硬件設施,建立科學、精準的灌溉體系。通過與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展開合作,開展中稻、晚稻的控水控肥盆栽及大田試驗,優化水稻灌溉模式;同時針對辣椒等經濟作物,推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升灌溉效率、降低肥料成本。
基于灌區位于豐水區、水量總體富余,灌區突破傳統行政主導、計劃分配的粗放用水模式,創新構建以鄉鎮為主體的水權分配體系。以1480萬立方米農業取水許可總量為基準,統籌考慮渠系利用效率、作物結構、土壤墑情與需水定額等要素,管理所將用水權精準分配至5個灌區鄉鎮,實現“一鎮一量、一鎮一證”用水機制。
今年7月,依托中國水權交易平臺,龍虎洞灌區將回購來的水權,與城溪電站進行了跨行交易,交易水量300萬立方米,金額6萬元,實現了灌區結余水量與發電用水交易零的突破,屬全省首例。灌溉更精準、節水能變現,“節水—交易—收益—再節水”的良性循環加速形成,龍虎洞節水實踐入選珠江委節水十佳案例。
據了解,汝城縣山塘水庫星羅棋布,河流溝渠縱橫交錯,護好管好和用好用活至關重要。近年來,汝城積極響應全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的創新實踐,全面構建“四水聯動、八水共治”的特色“水立方”模式,以深化改革為抓手,驅引水利水務向智而行、向新發展,不斷提升青山綠水含“智”量。
能精準“拿捏”水的,還有汝城自來水公司。循著潺潺水聲,走進水務“智慧管理平臺”中心,一扇巨幅電子顯示屏躍入眼簾。通過管理員熟練操作,可視化大屏數據、管網GIS系統、分區計量系統、區域停水管控系統等目錄有序呈現,再依次點擊子目錄,大到片區或管網,小到閥門或彎頭,精準精細的供水信息盡收眼底、一目了然。
“該系統運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高新技術,通過物探、測繪、成圖,對供水管網進行地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實現數據可視化的管理。”汝城水司總工程師鄭鐘紅表示,有了“智慧水務平臺”后,實現了水網從地下到地面浮現、供水從源頭到龍頭管控。“我們打造這套系統,力爭對每一滴水都看得清楚、拿捏得住。”她說。
依托智慧水務平臺,汝城水司把全城自來水管網分為1個一級分區、2個二級分區、16個三級分區、3個四級分區,形成了融會貫通、無縫熔接的供水網絡。同時在各個區的進水口安裝遠傳流量計和壓力監測設備,形成完整的水量計量傳遞體系和壓力調控體系,實現逐級分區網格化管理,全面提高管網運行的感知能力,一旦發現漏損等異常,立馬派員搶時搶修、恢復保供,實現精準控漏、高效止損。
從2015年的35%降到2020年的4.6%以內,到2021年7月刷新2.33%的制高點,再到現在始終穩定控制在3%以內,汝城自來水管網漏損率在湖南省排在第一,也在全國供水領域位居前列,成了全國各地水務紛至沓來取經的熱門地。

汝城白毛茶(央廣網發 汝城縣委宣傳部 供圖)
深耕產業促轉化 金山銀山富萬家
“做夢都想不到,身居大山中,能吃上農旅飯。”群峰連綿、青山疊翠,汝城縣九龍瑤族村嶺子頭民宿村游客不斷,年近六旬的民宿店主黃東林迎來送往間笑意盈盈。
九龍瑤族村地處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中,遠離縣城40多公里、驅車得花上一個半小時,過去是望得見“青山”、盼不來“金山”。這些年,該村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造了“特色瑤寨+白毛茶+民宿康養+生態風光”四位一體的旅居村,帶動農戶發展農旅產業,實現了家門口增收致富。“賣茶葉、開店子,收入增長不少,日子很舒心。”黃東林笑著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汝城縣聚焦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目標,深挖用活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謀劃布局綠色產業,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為廣大群眾拓展致富渠道,讓青山綠水“流金淌銀”。
用好“五色”資源,發展全域旅游。汝城縣依托“半條被子”故事等紅色資源、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等綠色資源、溫泉之鄉等藍色資源,以及“千年古縣”“理學名城”等古色資源,小垣鎢礦等金色資源,將文旅“置頂”到三大引擎,聚心聚力實施了一大批文旅項目,讓全域旅游更富質效和成色。全縣建有3個AAAA級旅游景區和7個AAA級旅游景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休閑旅游中轉站和目的地。其中紅綠相映的沙洲景區,年接待游客上百萬人次,為“兩山”轉化、農旅融合寫下生動注腳。
生態惠民,產業富民。汝城縣以生態農業、高效特色農林產業和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等為重點,通過政策扶持、培訓提能、科技賦能等方式,充分激發群眾產業熱情和干勁,“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泉水鎮發展辣椒產業,獲評湖南特色辣椒小鎮、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基地、樹品牌、出效益,馬橋鎮發展種姜專業戶上千戶,發展50多家專業合作社,“小黃姜之鄉”之名享譽四方;文明瑤族鄉深入推進環沙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專項行動,大力發展奈李、翠冠梨、水蜜桃等特色小水果,不斷澆筑“中國奈李之鄉”成色,三江口瑤族鎮的群眾,把珍稀大葉多毛野生茶當成金鑰匙,打開了穩定增收致富之門。
群眾富得快,也靠傳幫帶。汝城縣出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產業發展辦法》《農業產業項目獎勵扶持辦法》《民宿旅游發展專項規劃》等系列文件,拿出硬招實招,在建基地、育龍頭、強合作、重科研等方面下功夫,引領生態產業蹄疾步穩發展。
大坪蔬菜、泉水茶葉、文明水果、馬橋生姜等特色農業基地紛紛涌現;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鏈接機制加持下,三寶蜜柚、多好果蔬等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落地扎根;沿用“龍頭企業+工廠+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汝城繁華食品有限公司闊步發展,新建了年加工50萬噸辣椒制品的現代工廠,為辣椒產業構建有力支撐。
此外,汝城縣還與湖南農大、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通力合作,開展科技攻堅,選育研發了艷紅辣椒、遲熟奈李、脫毒姜苗等新品種,有效破解攻克了奈李黑心、生姜易發姜瘟和冷鏈錯峰銷售、白毛茶移栽水土不服等“卡脖子”難題。一批批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綠色智慧新能源項目落地見效,加速形成以綠色能源、綠色礦山、綠色制造為主的低碳循環工業體系,切實提升了“兩山”轉化的含“智”量。
青山變金山,綠水潤家園。依托豐美富足的生態資源,汝城縣積極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不斷健全完善鄉村配套設施,促進庭院改造和道路綠化。其中以土橋鎮龍潭橋村“六靠”模式,示范帶動了47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建設,為引資引智興產業創優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汝城朝天椒面積達13萬畝,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10萬畝綠色食品(朝天椒)原料生產基地;小黃姜5萬多畝,綜合產值超20億元;奈李7.6萬畝,產值達7.6億元;白毛茶茶園面積1.6萬畝,列為全國“土特產”推介名單。
汝城白毛茶、硒香茶、朝天椒、大禾米糍、小黃姜等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48個農副產品通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全縣精心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牽引帶動5.3萬戶農戶發展訂單農業,成功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去年,全縣生態旅游收入22.30億元,同比增長8.2%。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