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0月23日上海消息(記者 樊瑞)“從金融的角度來看,AI是在信息處理、IT和自動化基礎上的又一次新的邊際變化。”10月23日,中國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參加2025外灘年會“金融領域的AI治理與國際合作”圓桌討論時作如此表述。
他指出,銀行業正在從傳統銀行轉變為數據處理行業,其性質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從銀行的幾項主要業務來看,支付業務基本上都是數據處理,銀行很重要的職能是定價——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都依賴大數據分析和模型來定價;另一個是風險計量,因為風險既決定定價也影響產品提供,風險也主要基于數據處理和模型計算;市場營銷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很多客戶分類都依靠大數據完成。

(周小川在圓桌討論現場,攝影吳軍)
周小川提出,銀行業發展AI有很好的基礎:過去銀行和金融系統積累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可用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推動傳統模型轉向智能推理模型。與其他行業在人工智能前幾年興起時很關注生成式模型、后來重視多模態處理不同,銀行相對簡單,較少使用多模態或生成式技術,主要依賴大數據分析和推理模型。基于這一特點,銀行未來結構會進一步深化發展。
此外,他提到人工智能在銀行業的支付、定價、風險管理和市場推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然,監管也會發生很大變化。”周小川指出,現在的反洗錢、反恐融資系統是最典型可運用大量數據分析發現線索、識別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的領域。而過去有一個很大的困惑:凡是涉及大額交易都必須向反洗錢部門報告,但收集海量數據后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如果利用已破獲案件數據進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模型會逐漸提升,從中找出規律,這對監管也有巨大作用。現在,這方面現在已取得很大進展。
“因此,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沖擊可能不同。在金融系統,特別是在銀行系統,它建立在過去幾十年信息化、IT化的基礎上,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并可能帶來比較大的邊際變化。”從監管的角度,周小川指出,各類金融機構和活動如果運用AI,應提供透明、可解釋的模型。但他也指出,實際上AI的發展,特別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必然帶來模型的黑箱性,未來,監管可能需要面對黑箱模型產生的結果,要調節或監管金融市場。
周小川還提出一個問題,如果AI模型大量運用短期高頻數據,學習結果很可能也是高頻、短期、技術性的,可能與金融穩健和宏觀調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礎面、長遠穩定性的要求不一致,“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