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2005年的這一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首次提出。這十字箴言,凝聚起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廣泛共識與行動自覺,一幅以生態文明為底色的時代長卷于山河間磅礴展開。

在“兩山”理念引領下,遼沈大地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卷就在綠水青山間,答案更在群眾心中。

綠富同興 筑牢“金山”綠色根基

“之前就想著把環境恢復好,讓百姓生活好,沒想到能吸引這么多人來打卡!”初秋,站在錦州凌海市的一處觀景平臺上,錦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張文清感嘆。近望,游客爭相拍照,冀H、冀D、冀E、魯H等外地牌照的汽車排起長隊。遠眺,紅灘綠葦美不勝收,時不時飛來的鳥兒,又為這美景增添了幾分靈動。

這里是中國海岸線最北端,是大小凌河入海口,也是離北京最近的紅海灘。別看現在這么美,以前可不這樣。多年來,受圍海養殖、向海索地等開發活動影響,這片濱海濕地面積大幅萎縮,潮溝淤塞、水質惡化,濱海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驟降。

“2022年,我們啟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以退養還濕為核心,清退養殖池1181公頃,疏通潮溝7684米,恢復鹽沼植被1597公頃,重建‘河—海—濕地’生態循環。”張文清介紹,修復的過程中,依據本地水文條件,優選了本地生翅堿蓬、蘆葦等耐鹽植物種植,“潮溝疏通了,海水涌進來,受到滋潤的堿蓬草迅速生長,形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紅海灘。”

修復不僅提高了濕地“顏值”,還帶來意外收獲。隨著生態日益變好,越來越多的鳥兒來此棲息,這里已成為觀鳥好去處,入選自然資源部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如今,濕地觀鳥棧道、科普基地已成為網紅打卡點,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民宿收入大幅增長。

“綠水”長流,還要讓“青山”常在。

近年來,我省扎實推進國土綠化工作,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讓綠色家底越來越厚。2023年8月,我省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打響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如今已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綠色長城”。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繞陽河源頭處,兩張照片讓記者驚訝不已。一張照片中,顏色深淺不一的褐色巖石裸露著,周圍只有星星點點的綠色;另一張照片中,原本褐色的地方被成片的綠色覆蓋,原本綠色的地方植被變得更加茂盛。這兩張照片是繞陽河源頭治理前后對比圖。“啟動植被恢復工程后,我們以科學造林為核心,構建起多層次生態防護體系,因地制宜配置彰武松、檜柏等固土保水樹種,黃波欏、紫椴等珍貴樹種,以及文冠果、山杏等經濟林種,形成兼具生態防護功能與景觀價值的立體植被群落,真正實現‘造一片林、綠一方土、護一河水’的目標。”國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周家店林場場長王樹建介紹。

錦州濕地的生態蝶變和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戰績是我省持續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落實好河長制、林長制,為高質量發展厚植生態底色。全省全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十四五”以來,已累計完成營造林993萬畝,草原生態修復228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超35.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68.53%。截至目前,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96457公頃,治理歷史遺留礦山面積30333.33公頃、生產礦山面積4235公頃,修復海洋岸線30.3公里、濱海濕地2690.75公頃。

綠產融合 釋放深藏的生態紅利

2024年,我省大連蛇島—老鐵山、丹東鴨綠江口兩處候鳥棲息地成功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東北地區無世界自然遺產的空白。今年,大連老虎灘——棒棰島岸段、大連星海灣岸段、營口白沙灣、葫蘆島止錨灣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海灣名單,新建綠色礦山3家,全省綠色礦山總量達417家,居全國第二位。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綠水青山既有顏值,也有價值。多年來,我省積極探索“兩山”理念的轉化路徑,讓生態資源變發展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努力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科學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是我省林草工作的重點。目前,桓仁滿族自治縣發展以山參為主的中草藥材保護面積累計達65.5萬畝,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山參保護地,被譽為“中國山參之鄉”“中國山參名縣”。許多年來,伴隨發展理念的改變,桓仁百姓的經營意識也在變化,從最初的賣人參,變成了現在的“賣人參+風景+文化”,桓仁縣也榮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我覺得自己既是‘兩山’理念的踐行者,更是受益人。”劉厚坤是桓仁縣本土企業遼寧參中堂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告訴記者,當初自己返鄉創業,就是受到這一理念的啟迪,“我們桓仁是全省最‘綠’的地方,森林覆蓋率近8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這樣的美景成就了桓仁山參,為什么不讓更多人看到呢?”

循著這一思路,如今的參中堂已經打造成為集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的企業,同時衍生發展野山參相關的文旅、文化、文創等內容。“老輩人上山采參都叫‘放山’,現在我們發揚這一傳統,在每年7月到9月開展‘放山文化節’,吸引更多游客來體驗采參,今年已經迎來一萬多名游客了。”劉厚坤表示,多種形式的經營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收益,也帶動了周邊參農增收致富,并讓更多人了解了本溪,認識了桓仁。去年,企業實現產值近8000萬元,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在踐行“兩山”理念的同時,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悄然形成。走進鞍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的生態園,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絕對不會把它和煙塵四起的采礦廠聯系起來。但這里,卻曾是亞洲最深露天鐵礦—大孤山鐵礦的排巖場和尾礦庫。

多年前,鞍鋼礦業啟動實施礦山復墾綠化工程,在修復的過程中推進資源、能源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超低排放。同時,建立采場礦坑水利用系統,實現廢水利用共享化,目前,這套系統年節約選礦用水90萬立方米,讓采場水資源得以綜合利用。這些舉措在治理礦山的同時,也無形中幫助鞍鋼礦業形成了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生態園自2023年5月正式對外營業以來,已實現經濟效益約200萬元。通過持續治理,當前生態園的植被碳儲量為0.9萬噸,所在的大孤山植被碳儲量為6.5萬噸,為鐵礦石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碳交易基礎,生態財富持續轉化為物質財富。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如今的遼沈大地,林海疊翠、碧波蕩漾,“兩山”理念正在這里結出累累碩果,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振興畫卷。

(遼寧日報記者 劉璐)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