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走進大通縣景陽鎮大寨村匯豐景陽基地,一棟棟智能玻璃溫室中,串收番茄掛滿枝頭,一顆顆宛如“綠寶石”的青椒翠綠飽滿,等待采擷。
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心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一幅幅“熱辣滾燙”的生動圖景正在西寧農村廣闊的田野上鋪展開來!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河湟谷地到粵港澳餐桌,在“十四五”的收官時刻,西寧把守護生態底色的堅守,轉化綠色動能的智慧,培育特色品牌的匠心,書寫成了一個個以綠色為底亮眼答卷:
冷涼蔬菜種植面積從2022年的23.7萬畝增至2024年的24.59萬畝,對外輸出量從45萬噸躍升至55萬噸;2024年西寧還被授予“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稱號。
2024年,累計輸出牦牛肉3.8萬噸,實現產值18.2億元,“西寧牦牛”系列產品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擴大。
草莓產業打破青海無夏季草莓的瓶頸,積極打造“西寧冷涼蔬菜”“西寧草莓”區域公用品牌……
這些變化,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西寧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華麗轉身。
西寧“冷涼蔬菜”的千里之旅
八月初,成片鮮翠欲滴的霸王薹在大通景興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基地中舒展莖葉。田壟間,幾位采摘工人正快速收割,割下的菜心在手腕上碼成整齊的“翡翠手環”。這個今年首次在基地試種的品種,一經露面便創下可觀效益。基地負責人保善飛指著地頭堆放的菜筐說:“剛開始只敢種10畝試水,現在又擴了70畝,廣東客商天天催著要貨!”
為了讓“高原綠金”順利抵達千里之外的餐桌,西寧下足了功夫。在湟中區攔隆口鎮班仲營村,青海長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冷庫內,工人正將剛采摘的芹菜進行預冷處理。去年8月,一批高品質豆苗通過“空運+汽運”結合的方式首次進入澳門市場,從采摘到送達,前后僅用了不到24小時。在廣東東莞,青海西寧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批配中心里,來自西寧的豆苗、菜薹等正通過分揀線,準備發往當地及香港市場……
如今,西寧累計建成10個萬畝冷涼蔬菜生產基地,打造40余個單品規模化基地,引進蔬菜品種139個。走進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青海·西寧城市生活館”,130余種青海高原特色農產品中,西寧冷涼蔬菜占據了重要位置,成為兩地經貿交流的“綠色紐帶”。
傳統“牦牛產業”的升級蝶變
“以前養牦牛,靠天吃飯,現在不一樣了,政府支持,技術到位,我們的牦牛品質提升了,價格也跟著上去了!”大通縣寶庫鄉巴彥村牦牛養殖戶白金貴的話,道出了西寧牦牛產業的變化。
近年來,西寧將牦牛產業作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核心產業來抓,從“散養”到“規模化養殖”,從“賣活畜”到“精深加工”,實現了全產業鏈升級。目前,全市累計建成標準化、規模化牦牛養殖場59家,散養戶達1.6萬戶,2024年牦牛出欄率達69%,比全省平均出欄率高出36個百分點。
在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各自崗位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解凍、分割、腌制、鹵煮、包裝……各環節工序緊密銜接、有條不紊。在這里,牦牛肉經過分割、腌制、烘烤等工序,變成了手撕牛肉干、醬鹵牦牛肉、牦牛肉凍鮮產品等多樣化的產品。目前,西寧集聚了40余家牦牛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其中龍頭企業7家),牦牛產業鏈不斷延伸增強。
為了讓“西寧牦牛”品牌走得更遠,西寧逐步完善銷售網絡:大通活畜交易市場年交易牦牛等活畜46萬頭,交易額達20億元;在天貓、京東等平臺開設的“青海館”“西寧館”,讓牦牛肉制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往全國。
精品草莓:特色單品的破圈之路
每年冬天,與家人一同品嘗頭茬個頭大、滋味甜的奶油草莓,享受采摘樂趣,是西寧人的“心頭好”。對于種植戶來說,小小草莓更是撬動了大產業,拓寬了致富路。
冬季草莓香甜,如今,西寧的夏季也同樣能收獲這份美味。
走進湟中區西堡鎮西堡村的夏季草莓種植基地,溫暖濕潤的氣息讓我們立刻置身于草莓的世界:不同于傳統的地栽,這里的草莓“住”的是“小高層”。培養槽內翠綠的枝葉間點綴著或紅或白的草莓果實,湊近些還能聞到淡淡的果香。“夏天能在西寧吃到新鮮草莓?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不僅能吃到,還能賣到外地去!”
小單品已然發展成大產業!2023年西寧引進南京金色莊園種植夏季草莓,50畝基地年產草莓1500公斤,徹底打破了青海無夏季草莓的瓶頸。2024年西寧草莓種植面積達到3200畝,引進新品種50個,產值達2.2億元。作為“中國氣候好產品”,西寧草莓正成為全市帶動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特色菌業:小小食用菌“破土生金”
在西寧,能深切感受到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勁脈搏。
在湟中區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這里作為“云谷川設施食用菌優勢片區”的核心,20個規模化種植基地有序鋪開,933畝的土地上,菌棒排列規整,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其輻射效應顯著,帶動大通縣塔爾鎮,湟中區西堡鎮、田家寨鎮等地新建一批食用菌生產基地,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每到羊肚菌采收旺季,便有不少村民來到基地幫忙采收。大通縣塔爾鎮塔爾灣村村民許子星一邊整理菌筐一邊說:“在這里干活,每月能掙3600元,還能照顧家里,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此外,新打造的香菇、羊肚菌、大球蓋菇標準化生產基地成效初顯,大通縣青林鄉試種的金耳菌畝產達3000斤,畝產值高達24萬元。培育的“云谷農稷”食用菌品牌逐漸打響,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建設的青藏高原食用菌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篩選出7個適宜西寧生產的菌種。
在產業發展支撐方面,提供菌種年生產菌棒140萬棒,可增加生產面積30畝、年產量300噸、產值180萬元。實施的食用菌繁殖項目生產菌棒4萬棒。同時,湟中區開展食用菌智慧倉生產試點項目,開創數智化生產新模式,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西寧食用菌產業正朝著全省樣板產業之城大步邁進!
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金名片”
立足獨特的氣候條件、鄉村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積極融入全省“四地”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西寧主動破局——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心城市建設上邁出堅實步伐!
西寧冷涼蔬菜出山達海、藏羊牦牛肉端上更多百姓餐桌,背后離不開多方賦能——制定印發了《西寧市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心城市2025年度工作要點》,從推動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打造農產品質量發展體系等5個方面明確13項重點任務全面推進。
打造單品中心基地,冷涼蔬菜、牦牛、草莓、特色菌業等產業蓬勃發展;推進質量標準中心建設,修訂技術規程、強化認證管理、提升檢測能力;推進加工中心產業發展,項目落地、企業升級,出口創匯成績斐然;推進科創中心體系建設,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平臺搭建、科技特派員服務,為產業注入智慧動力;拓展集散輸出中心建設,線上線下結合,省內外市場同步開拓;強化市州緊密聯動發展,攜手兄弟市州,共筑“青字號”品牌……
如今,西寧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心城市建設成效初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 李靜)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