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苗直供香港市場 郭紅霞 攝

金秋十月,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廣袤的田野上,農機轟鳴搶收忙,萬畝秋糧顆粒歸倉;特色基地里,冷涼蔬菜品質佳,暢銷粵港澳大灣區。一場盛大的豐收節,更將產業發展與農耕文化深度融合,繪就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畫卷。

麥子豐收 馬玉婷 攝

全力推進機械化搶收 完成機收23.83萬畝

金秋時節,大通縣迎來秋糧收獲的關鍵時刻。為確保糧食及時歸倉,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大通縣農機推廣站全力推進機械化搶收工作。

大通縣農機部門提前著手、積極行動,以鄉鎮為單位全面摸排收獲進度與機械需求,統籌調配全縣農機資源,督促各合作社及農機大戶檢修農機,為秋收做好充分準備?茖W調度外地跨區作業隊,動員本地農機合作社開展聯合作業,重點做好糧食完熟作物和倒伏作物區域的機械化收獲保障工作。

秋收期間,大通縣累計投入各類收獲機械達1866臺,機具投入總量較去年同期增長8.36%。結合農作物烘干設施配備試點建設項目,在全縣11個鄉鎮建立了1個固定烘干點,并配備了10臺移動烘干機,解決了糧食入倉前的烘干難題。

截至9月底,大通縣已完成機收總面積23.83萬畝,其中小麥14.23萬畝、油菜8.14萬畝、青稞0.51萬畝、蠶豆0.08萬畝、馬鈴薯0.87萬畝,小麥和油菜的機收損失率分別控制在1%和5%以內,實現了“顆粒歸倉、穩產減損”目標。

大通縣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當前,大通縣秋收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機械化搶收成效顯著,應對自然災害能力持續增強。同時,大通縣將繼續強化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智能化、綠色化農機裝備推廣應用,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水平,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青海大月餅吸睛 馬永慧 攝

打造優質冷涼蔬菜供銷基地 首批供港蔬菜突破200噸

今年以來,大通縣立足生態優勢與資源稟賦,始終堅持市場主導地位,精準把握高原冷涼蔬菜產業功能定位,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全力打造西寧北部優質冷涼蔬菜供銷基地。

立足獨特自然優勢,大通縣聚焦冷涼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完成552棟舊溫室大棚提升改造,培育蔬菜壯苗200萬株,建成露地蔬菜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17個,全力推動冷涼蔬菜產業向高質量、綠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大通縣蔬菜種植面積達7.24萬畝,產量20.89萬噸,總產值3.76億元,輸出量16.71萬噸,輸出額3億元,產業規模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以農業生產“三品一標”為核心抓手,大通縣累計參與制定地方標準11項,推行綠色標準70余項,推進建設1萬畝全國綠色食品(蔬菜)標準化原料基地,成功培育“老爺山”蔬菜等特色區域公用品牌。實施農牧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項目,構建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全產業鏈示范樣板。

在穩定推廣甘藍、西藍花、雞腿蔥等傳統蔬菜基礎上,大通縣相關部門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區等地,拓寬高端銷售渠道。目前,海關登記冷涼蔬菜“供港基地”6536畝,匯豐基地建成1527畝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景陽景興聯合社、城關森田基地等與廣東、香港企業建立合作,首批供港蔬菜突破200噸,銷售價格實現翻番,有效延伸“北菜南送、西菜東銷”產業鏈條。

金秋歡歌慶豐收 多彩活動禮贊耕耘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為集中展現“三農”發展成果、共慶豐收喜悅,大通縣舉辦“歡度國慶·喜迎中秋”主題豐收節活動,以節為媒,禮贊豐收,致敬耕耘。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人頭攢動。農特產品展示區內,200余種農特產品與非遺精品琳瑯滿目。美食品鑒區香氣四溢,大通牦牛肉、鍋盔饃饃、地道老酸奶、營養青稞制品等特色美食引得游客紛紛駐足品嘗。

直播助銷區同樣人氣高漲,電商平臺全程實時推介,將大通的高原特產以“云端”方式送達全國網友。家電下鄉專區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不僅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工作人員還現場講解惠民政策,把實實在在的優惠送到群眾身邊,助力提升美麗鄉村生活品質。文藝演出將整場活動推向高潮,表演者以飽滿的熱情、優美的舞姿和嘹亮的歌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豐收的禮贊。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此次豐收節不僅全方位展現了大通縣農業發展的新成就與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更成功打造了一個集產品展銷、文化體驗、惠民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將有效增進社會各界對“三農”工作的關注與支持,為推進鄉村振興凝聚廣泛共識。大通縣將持續挖掘農耕文化內涵,積極推動農產品展銷、農事體驗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豐收的喜悅還在蔓延,發展的號角已然吹響。從金色麥浪到冷涼蔬菜,從機械轟鳴到電商助銷,大通縣正以這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為基石,堅定邁向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征程。這片土地上的豐收故事,仍在繼續。(記者 郭紅霞)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