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趙晶婷 張小千 視頻制作 :趙晶婷
央廣網西寧10月5日消息(記者 張海東 實習記者 趙晶婷)“以前一到三、四月和十月過后,風沙能把門窗糊得嚴嚴實實,根本不敢出門。現在院里能曬衣裳,有時還能看見鹿和石羊在林里跑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夏日哈鎮的社會管護員馬尚軍望著身后連片的防護林,話語里滿是感慨。這變化,藏著都蘭縣夏日哈鎮林業站三十余載的治沙攻堅故事。

運草的護林員(央廣網發 趙晶婷攝)
夏日哈鎮曾是風沙肆虐的“重災區”,過去這里是“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沙漠荒地,植被覆蓋度不足5%,“沙進人退”是當地群眾的共同記憶。
都蘭縣林業和草原局項目管理室負責人王永軍介紹,林業站在長達30年的防沙治沙歷程中不斷摸索與嘗試,最終一套“組合拳”式的沙障技術成為防沙固沙的核心利器——1.5米×1.5米的草方格沙障是基礎防線,工作人員用當年新鮮稻草,經劃線、運草、鋪草后,以特制鐵鍬將稻草踩入沙地20厘米,如同給沙丘穿上“鎖沙甲”;尼龍袋沙障作為輔助屏障,憑借耐風蝕、易固定的特性,與草方格形成互補,進一步減少流沙移動;而低立式HDPE固沙網則通過合理的網格間距,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時,為后續植被生長預留出適宜空間,三類沙障協同發力,構建起立體防沙網,這些技術在高原防沙治沙中發揮了顯著的示范作用。

草方格沙障(央廣網發 趙晶婷攝)
“一個人一天能扎一畝地,兩個人配合著干,一天能完成兩畝多。”王永軍說,為提高固沙效果,他們搭配“青楊深栽旱作”造林技術,讓樹苗成活率提至80%以上。栽種時,青楊和新疆楊的樹苗要埋入沙地一米深,僅留40多厘米的露頭部分,既能抵御風沙侵襲,又能扎根汲取深層水分。

忙碌的護林員(央廣網發 趙晶婷攝)
治沙不僅要靠技術,更要靠人。林業站構建起“生態管護員+社會管護員”的管護體系,馬尚軍便是社會管護員之一。“我干了10年護林員,看著沙窩子變綠,每月2400多元的工資也讓日子穩當不少。”馬尚軍說,當地群眾通過參與治沙、管護,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更在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昔日的“治沙人”變成了“護綠人”,也成了脫貧攻堅的“受益人”。
三十余載攻堅,夏日哈鎮的治沙答卷愈發厚重:植被覆蓋度從5%躍升至40%,風沙天氣較往年減少近六成;曾經的流動沙丘被草方格和林木固定,青楊、新疆楊連片成林;鹿、石羊時常在林間穿梭,“綠進沙退”的生態圖景在高原上徐徐展開。
“治沙沒有終點,我們還要接著干。”王永軍望著遠處正在扎草方格的管護隊伍,眼神堅定。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夏日哈鎮林業站用鐵鍬與稻草為筆,以堅守與創新為墨,在都蘭的土地上,續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