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0月24日消息(記者汪曉青 實習記者韓志亮)在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昆侖山與祁連山環抱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場關于“風與光”的產業革命正在德令哈市工業園區悄然勃發。
在青海中車四方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技術人員指尖劃過風力發電葉片,目光如炬地檢查著每一道紋路;不遠處的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廠區,焊花在風電機組塔架上綻放,金屬碰撞的清脆聲響與遠處高原風掠過的呼嘯交織成獨特的“產業交響”。這些即將奔赴風場的“綠電零件”,正悄然改寫著海西州的產業版圖。

青海中車四方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作業(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作為青海連接西藏、新疆的重要樞紐,海西州坐擁得天獨厚的清潔能源稟賦——年平均日照時數超3000小時,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達4.4億千瓦,是名副其實的“風光聚寶盆”。
近年來,海西州錨定“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目標,以“鏈長制”為抓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著一批批新能源領域的創新企業扎根落戶,德令哈市工業園區正是這場“綠色集聚”的核心舞臺。

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作業(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2023年底,青海中車四方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落地,為海西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按下了“加速鍵”。由其牽頭建設的中車海西州新能源裝備制造零碳產業園,正以“1+7+2”風光儲產業集群為藍圖,全面布局風電、光伏、儲能及制氫制氨等全產業鏈環節。“我們要讓風機的每一個零件都‘青海造’。”公司財務負責人戈龍說。目前產業園一二期項目已啟動,未來將依托技術研發資源與專利儲備,實現從核心部件到整機裝備的全鏈條本地化生產,讓“青海用青海造”的愿景照進現實。
與“新勢力”并肩的,是深耕海西十余載的“老兵”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自2009年扎根德令哈以來,這家企業已從單一制造向“生產+安裝+服務”全鏈條轉型,業務版圖覆蓋新能源裝備制造、熱鍍鋅加工及壓力容器制造與安裝等多個領域,產品輻射西北五省區。

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重裝紀念(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生命力。據公司負責人介紹,依托省級研發中心,企業與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斬獲多項專利,部分技術還獲得海外授權,先后摘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綠色工廠”等殊榮,成為海西新能源產業的“創新標桿”。
一“新”一“老”,雖發展階段與業務側重各異,卻在德令哈工業園區這片熱土上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如今,隨著更多配套企業的陸續入駐,這里正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閉環,產業集群效應持續釋放。
風從海西來,綠電送全國。以德令哈創新企業為支點,海西州將持續壯大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為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注入“綠電動能”,讓高原上的“風與光”,照亮更多發展的希望。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